有关祠堂历史的演变由来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目前现存祠堂的文化及其状况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每个宗族姓氏都有自已家氏的祠堂,只不过大姓有权人家的祠堂建得豪华气派;而小姓人少建造的祠堂则简单。祠堂在文1革之前,每一个县域完好祠堂据不全统计也有几十座,而这些原有的祠堂因历数次动荡和岁月侵袭,或在“文1革”后被拆除重建学校或建粮站等,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祠堂修缮、保护祠堂建筑应该注意些什么?
修缮中应注意的问题
修缮古祠堂建筑,做好维修方案只能保证质量的30%,真正要做好,70%在施工。比如材料的选择、加工;原构件的拆卸、保护、复原、安装,都是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从目前的祠堂建筑来看,本地区的大多为明、清样式。在修缮过程中,要认清祠堂建筑是明式还是清式的。明清祠堂建筑从形态上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布局均采用路进式;建筑结构都是传统的木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还有抬梁、穿斗混用的;从色彩上看,都是粉墙黛瓦,黑白两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