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建设的温室大棚优势是病菌少,但是棚内全是生土地,所以要活化土壤、合理施肥;在大新大棚要用好底肥来让土壤活起来:新建大棚的底肥用量较大,来补充土壤的有机质、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生土地的生产性能;进入冬季,气温较低,新建大棚的微生物少,粪肥的发酵较慢,不提倡大量使用粪肥、秸秆等有机肥,尤其是在入冬后还没有定植准备的地方,应以腐熟的粪肥或者生物有机肥为主,做好底肥配比;在底肥中,粪肥占主导,建议是发酵过的鸡粪,每亩的使用量在3000-5000公斤为宜,配合高钾复合肥50-100公斤。
首先,棚室内的温度计多挂在植株上部,白天不同部位的空气温度与所处高度基本成正相关,特别是植株繁茂与较高时,由于枝叶的遮荫作用,由生长点向地面测量,其温度下降梯度十分明显。一般地面温度可比生长点处的温度低3-7℃,若作物生长点处的温度在34℃左右,那么作物主体枝叶处的温度恰在27-30℃之间,处于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范围内。
其次,棚室栽培,覆盖地膜,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从而加速了作物叶片的蒸腾作用,降低了叶片温度,其叶片温度,一般比空气温度低3-5℃,即使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光合适温2-4℃时,其叶片温度仍处在光合作用的适宜温度范围之内。
再次,提高棚内气温,利于地温的提高。若地温偏低不但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导致生根量少,根系吸收能力差,生理活性低,而且还会引起多种生理害的发生,甚至于烂根、死根,引起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