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工业及食品机械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di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食品的生产加工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基本属于传统作坊生产方式。仅在沿海一些大城市有少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食品加工厂,所用的设备几乎全是国外设备。而粮食加工厂情况略好于食品加工厂。此阶段的工业化生产的粮食加工厂主要是以面粉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为主。但同样,面粉厂所用的设备也几乎全是国外设备。可以说50年代以前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专门生产食品机械的工厂。﹨
产品质量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十分注重食品机械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及整体效果,对每个零部件的质量都精益求精,把产品外观质量看作整机质量的重要部分,对影响外观质量的模具、表面处理等都舍得投资研究。我国食品机械内在质量差表现为:产品效率低,稳定可靠性差,寿命短,能耗大;外在质量造型不美,表面粗糙。主要原因是产品设计理论、方法、手段及制造技术、设备、检测手段落后陈旧,许多基础件质量不稳定直接影响产品的整机质量。
产品品种方面的差距。发达国家食品机械产品品种规格齐全,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多规格的成套设备,例如以生产面粉设备起家的瑞士布勒公司,现成为各类粮油深加工、巧克力和咖啡等食品及饲料加工的综合食品机械公司,提供多规格成套设备。我国食品机械种类少,成套设备和生产线更少,缺门缺项品种多,不配套;尤其是新产品开发仍处于仿1制阶段,食品深加工、综合利用、节能环保型、生产能力大及高新技术应用化产品大量空缺,每年仍需花大量外汇从国外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