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厌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的影响因素研究,为明确厌氧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 产生的影响机制,通过改变pH、污泥负荷(Ns)和C/N比,研究厌氧颗粒污泥及其上清液的EPS(胞外聚合物)产生量及组分多糖、蛋白质的变化情况,采 用红外光谱对比分析了pH、Ns、C/N比对EPS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酸、过碱和不适当的C/N比不利于厌氧颗粒污泥形态保持和微生物生长,但 Ns对厌氧颗粒污泥形态的影响不大。
Pta污水厌氧污泥颗粒化促进剂,属于环境保护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PTA污水厌氧污泥颗粒化促进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各组分:用于提供钙离子Ca2 的钙盐,用于提供钾离子K 的钾盐,用于提供铁离子Fe3 的铁盐,水解酶,聚丙1烯酰胺以及苛性淀粉,其中钙离子Ca2 的质量百分比为15~20%,钾离子K 的质量百分比为10~15%,铁离子Fe3 的质量百分比为0.5~1.5%,水解酶的质量百分比为0.1~0.2%,聚丙1烯酰胺的质量百分比为0.15~0.25%,苛性淀粉的质量百分比为1.0~1.5%,充分考虑了PTA污水厌氧污泥颗粒化机理,具有针对性强,投加使用简单等显著的优点。

颗粒污泥有哪些基本特点?
1 外观,好氧颗粒污泥颜色一般是为橙***,具有相对规则的圆形或者椭圆形外观,成熟的好氧颗粒污泥有者光滑的表面 ,边界清晰。多数颗粒污泥的直径一般在0.5~1.5 mm之间,颗粒污泥的形状系数一般稳定在0.45,纵横比为0.79。在放大镜下即可观察到颗。
2 大小 、密度 、沉降性能和强度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颗粒污泥区别很大。在厌氧一好氧交替的工艺中,粒径在 0.5mm 以上的颗粒占全部污泥微粒的20% ,而在循环间歇反应器中 ,颗粒直径多在1.9~4.6mm之间 ,在稳定状态下形成的颗粒光滑、致密,颗粒直径为4.6 mm。好氧颗粒污泥具有相对较大的密度。在多数情况下,SBR中形成的颗粒污泥的相对密度为1.0068 ~1.00729 g/cm ,稳定操作条件下的污泥浓度维持在3.2~6.88 g/L 。而在SBAR反应器中,污泥相对密度稳定在1.008 g/cm 71。有研究认为,大多数情况下颗粒污泥的密度随直径的增大而降低。
污泥颗粒化工艺类型及其研究进展
颗粒污 泥的研究是建立在厌 氧颗粒污泥研究的基础上。国外早期的研究主要在连续流的 BAS(biofilm airlift suspension)反应 器中进行 ,并且需要在培养过程 中添加污泥载体。1991年Shine等和 Mishim等开始利用连续流 AUSB(aer0一bic upflow sludge blanket)反应器对好 氧活性 污泥 自凝聚现象进行研究 ,但运行条件苛刻 ,须用纯氧曝气才能形成,且无脱氮除磷能力。1997年起,Morgen—rot等 利用间歇式 SBR反应器对颗粒污泥的自凝聚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Peng等 在 SBR反应器中,以醋1酸钠为碳源,在低溶解 氧 (DO 0.7~ 1.0 mg/L)情况下形成具有 良好生物学性能的颗粒污泥。Beun等 证实在 SBR反应器 中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和较大的水流剪切作用有助于形成颗粒污泥 ,沉淀 时间 的选 择是影 响好 氧颗 粒污 泥菌群的主要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