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配重块的发展与历史
中国在公元前513年,铸出了世界上极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铸铁件—晋国铸型鼎,重约270公斤。砂型铸件落砂清理是劳动条件较差的一道工序,所以在选择造型方法时,应尽量考虑到为落砂清理创造方便条件。欧洲在公元八世纪前后也开始生产铸铁件。配重块的出现,扩大了铸件的应用范围。例如在15~17世纪,德、法等国先后敷设了不少向居民供饮用水的铸铁管道。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后,蒸汽机、纺织机和铁路等工业兴起,铸件进入为大工业服务的新时期,配重铁技术开始有了大的发展。
熔炼金属常用的设备有冲天炉、电弧炉、感应炉、电阻炉、反射炉等。电子显微镜等的发明,帮助人们深入到金属的微观世界,探查金属结晶的奥秘,研究金属凝固的理论,指导配重铁生产。 不同的配重铁方法有不同的铸型准备内容。以应用***广泛的砂型配重铁为例,铸型准备包括造型材料准备和造型造芯两大项工作。砂型配重铁中用来造型造芯的各种原材料,如配重铁砂、型砂粘结剂和其他辅料,以及由它们配制成的型砂、芯砂、涂料等统称为造型材料造型材料准备的任务是按照铸件的要求、金属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原砂、粘结剂和辅料,然后按一定的比例把它们混合成具有一定性能的型砂和芯砂。
配重块铸件加工的特殊要求
配重块的生产有与其他工艺不同的特点,主要是配重块的生产适应性广、需用材料和设备多、会污染环境。如检测手段的发展,保证了铸件质量的提高和稳定,并给配重铁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配重铁生产会产生粉尘、***气体和噪声对环境的污染,比起其他机械制造工艺来更为严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铸件的精度和全部生产过程的经济效果,主要取决于这道工序。在很多现代化的配重铁车间里,造型造芯都实现了机械化或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