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交领右衽
"交领"是指左右衣领相交;"衽"是指衣襟,"右衽"即右衣襟掩覆于内,左衣襟掩向右腋系带,反之为"左衽"。
《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大将军秉钺,单于奔幕;票骑抗旌,昆邪右衽。"
唐代·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为阳,右为阴,阳在上,阴在下。因此要左衣襟掩在右衣襟之上。"左衽"被认为是死者之服。当然,在中原文化以外的民族,也有"左衽"的。

2.系带隐扣
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汉服也是如此,以衣服边角余料做系带,固定各个部位。通常在服饰的左侧腋下和右侧衣襟处有一对带子,在右侧腋下和左侧衣襟有一对带子,穿衣时只需将两对带子系结便可。
同时,深衣腰上的长带和大带,还象征着权衡,时刻提醒着衣者以君子的标志要求约束自己。
汉服的文化内涵:承载礼仪与传统的国粹
在我们的眼中,服饰似乎只是裹体以遮羞、御,似乎只是身体之外的表象。印度耆那教中有“天衣派”亦称“空衣派”,即终年赤身,示外缘放下而专注内心之修行,以期合道。

而中国不是如此——上古已无信无证,则不必考虑,自有史以来《尚书·武成》曰:“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古注家多曰上古圣王垂衣拱手而天下自治理,“无为而治”自是不差,却并非如此简单。这一“垂衣”与一“拱手”之间,道理极深,切不可就此滑过。
船山《周易内传》曰:乾本有此四德,而功即于此效焉。以其资万物之始,则物之性情皆受其条理,而无不可通……而要与以分之所宜,故其利者皆其正;而唯其正万物之,正万世之纪纲,则抑以正而利也。盖衣裳之制,亦有此四德。据传,黄帝令嫘祖养蚕制衣而人禽始别。于是可以这样说,人之为人,乃人之有衣裳。人与物之别,人与人之差等,皆因衣裳之制度而得有所安置。且衣服之制非全因人约,亦因自然,圣人效天地万物之性情条理而有衣服之制度。衣裳意味着一种差异、区别,《礼记》曰“礼以别异”,于中国传统而言,衣裳之制正是礼的体现。
中国为礼制***,故后人为中国之制乃为“衣冠之治”,中国则被称之“衣冠之国”。《礼记》谓“礼者,天地之序也。”民国蔚芝先生曰:“礼者,天命秩序之原,民彝物则之要,人心世道,惟斯大。”而衣裳可以说是礼的的一种表征。小小一套服装,干系着整个***制度、礼乐文明。衣裳虽小,而不小矣。
丝锦服装让?汉服重归
如今的中国,几乎是全世界一个丢失自己传统服装的民族。在日本,任何一个日本女人穿着和服踩着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会侧目。在苏格兰,一个男人穿着苏格兰短裙也不会让人惊讶。
可如果你在中国穿着汉服上街,别人不是以为你疯了,就会误以为你是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让人心痛又无奈。
我想起多年前曾经在影像里看到的古代女子身着汉服的身影,无论是《大汉天子》里身披罗衣轻纱的念奴娇,还是《笑傲江湖》里一袭红衣绸缎的东方不败,他们飘逸的身影都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美丽。
而在我心中,汉服是很美丽的归宿,莫过于是在每逢中国的传统节日时,我们都可以郑重其事地换上自己民族的传统汉服,做一些充满仪式感的传统习俗。
比起那些时髦的新衣服,想来只有延续华夏千年的汉服足以撑起这个角色。而我也相信,总有一天,身穿汉服的中国人可以惊艳全世界。因此丝锦服装让汉服重归中国,我们设计的汉服服装,不仅风格好,而且让你穿着特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