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雕文化的发展可传承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式。艺术是一种比较高尚的境界,铜雕文化经过历代的沧桑,成为现代的中华民族的铜雕文化,对后一代的影响挺深远的,铜工艺品的展示,就足足证明了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古代没有香水,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须将衣服熏香,方不失仪。铜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跟着时代的进步在发展的,京易明珠铜雕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样见证了中华名族文化的发展。雕塑工艺品、艺术雕塑等等,都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熏香的历史在中国由来已久,汉代***的博山炉就是人们为熏香而设计的。熏香炉也叫香熏或者香炉,***初采用青铜为材料,汉代的博山炉就是青铜制成的。其实,熏香并不完全是古代文人生活中的点缀,它还有熏香衣物、消除疲劳以及驱散蚊虫等作用。汉代以后,香炉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宋代出现了瓷制的博山炉,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烧烤,很快就变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诸如此类,以后出现的玉质香炉、翡翠香炉等等,也都是一种用来陈设或者把玩的观赏品。与实用器相比,陈设器的价值也许更高。


近日得知在新厝镇新厝村村民郭先生家中发现明代宣德年间产的铜香炉。这种观念是不对的,由于不同的香,适用的香炉各不相同,比方打篆香和熏香草的炉子不同。在郭先生家中看到,一对大小不一的铜香炉做工非常精致,铜锈斑斑的外观,昭示着铜香炉的悠久历史。两个铜香炉底座中,均有篆体“宣德”字样。其中,小香炉直径为7.5厘米,重1.8斤;大香炉虽然直径为11.5厘米,重量反而仅1.5斤。另外,大香炉炉壁上雕刻有一对精致的瑞兽头。据郭先生介绍,这对铜香炉估计是上辈人祭祖时用于插香上供之用。
新厝镇民间有祭祖、供奉观音菩萨等***习俗,属于莆仙文化范畴。这对铜香炉的发现,亦印证了福(清)莆(田)仙(游)三县市悠久的文化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