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根据浇铸后金属所形成的螺旋线长度确定某种合金流动性的好坏,螺旋线长度越大,流动性就越好,螺旋线形方法测得的几种常用合金的流动性。铸造合金流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合金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结晶特点等。①合金的物理性质 若合金的比热容 (c)和密度 (ρ)较大,热导率 (λ)较小,因本身含有较多的热量,而散热较慢,因此,流动性就好;反之,流动性就差;在相同条件下,合金的表面张力越大,流动性差;蓄热系数越大,铸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强,金属于其中保持液态的时间就越短,充型能力就减弱。相反,则流动性就越好;液态合金的黏度愈大,流动性就愈差,而黏度愈小,流动性就愈好。
型材结构:若型材体积相同,在同样浇铸条件下,模数(或称当量厚度)大的型材,由于与铸型的接触表面积相对较小,热量散失比较缓慢,则充型能力较高,型材的壁越薄,模数越小,则越不容易被充满;熔炼时,熔剂和脉石反应生成熔点低、密度小的熔渣,浮于铁水上面,便于除去。型材壁厚相同时,铸型中的垂直壁比水平壁更容易充满;铸件结构复杂,流动性相对差,铸型填充就困难。型材原材料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成型配置方案。
不同合金的结晶过程不同,导致液态合金具有不同的凝固特性。逐层凝固一般又分为内生壳状凝固和外生壳状凝固,如碳素钢金属液凝固时,结晶从铸型壁开始,外生晶粒形成的凝固前沿比较光滑,凝固前沿向型材中心的液相逐层推进,当相互面向的凝固前沿在型材中心会合时,凝固结束,这种凝固有光滑的凝固前沿,属于外生壳状凝固方式。电阻熔炼在电阻炉内利用电流通过导体电阻所产生的热量来熔炼金属的冶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