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量表的起步:
中国热量表的自行研制开始于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1986年颁布了我国一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1995年12月批准了该标准的修改稿“JGJ-26-95”为行业标准,此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在进行室内采暖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考虑按户热量计量和分室控制温度的可能性。”
热量表主要有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积分仪三大部分组成。早期的流量计几乎所有国内厂家都是在热水表的基础上进行改装,将机械式热水表的表盘齿轮上安装磁钢,将干簧管安装在靠近齿轮的位置,当磁钢接近干簧管时,干簧管发送一个脉冲信号。早期的温度传感器基本上都采用了德国进口的铂电阻温度传感器。
超声波热量表的优势:
先 超声波热量表的测量部分为一直管腔,没有任何叶轮或活动部件,不存在堵塞、磨损问题,能够适应中国现有的恶劣水质的测量,解决了机械式热量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由于堵塞带来的不稳定问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也证明了上述观点。
其次 超声波热量表传感部件为超声换能器,换能器的材料为非磁性材料,表面不锈钢板保护,不存在吸引铁锈等问题,
再次 超声波热量表的测量精度高,从始动流量的角度来看,超声波热量表的始动流量是机械式热量表的1/5-1/10倍,普通超声波热量表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小流量都可以达到25L/h(DN20热量表),并且随着电子技术的提高,精度水平也在逐渐提高,超声波热量表测量比例宽,超声波热量表基本上没有上限要求。超声波热量表从根本上解决了机械式热量表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超声波热量表温度传感器耐久性试验:
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是超声波热量表测量热量的两大核心部件。这两大传感器都需要进行耐久性试验,那么超声波热量表温度传感器是如何进行耐久性试验的呢?
超声波热量表温度传感器耐久性试验过程如下:
温度传感器应缓慢(1分钟至3分钟)插入已达上限温度的实验装置中,并在该温度下保持足够的时间,以达到热平衡。缓慢(1 分钟至3 分钟)从上限温度的实验装置中取出, 在室温停留一段时间, 然后再将温度传感器缓慢(1 分钟至3 分钟)插入已达下限温度的实验装置中,并在该温度下保持足够的时间,以达到热平衡。***后缓慢(1 分钟至3 分钟)从下限温度的实验装置中取出。这一过程应重复10 次。
在温度循环之后,作为一个组件的温度传感器的电阻应在以下条件下进行试验。传感器金属壳和连在传感器上的每个导体间的绝缘阻抗应在参考条件下进行试验,使用的试验电压不超过直流 100V。电压的极性应颠倒过来。被测电阻不应少于 100MW。应在传感器处于蕞高温度时测量,传感器的金属壳与连接到传感器上每一个导体间的电阻,测试电压不应超过直流10V。电压的极性应颠倒过来。测量的电阻任何时候都不能少于1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