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渠精神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此表述源于何时,如何总结的,从现有的网上资料以及培训期间的教学过程中都没有提到。***统战部网站上,肖照青文章认为,***渠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渠精神蕴含着一切为了群众、一些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
二,***渠精神蕴含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渠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
四,***渠精神蕴含着党员无私奉献的价值导向。
***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 月。1959年6月,林县的旱情日益严重起来。县委带队出发,分别沿着浊漳河、淇河、淅河溯流而上,翻山越岭去上游寻找新水。三个找水小组,一路步行,翻山越岭。很快,李贵小组和李运宝小组都失望而归,他们勘察了淇河和淅河沿线,水量皆不堪用。沿着浊漳河一路攀山而上的杨贵,却有了喜出望外的发现。起初,杨贵的脚下只有干涸的河道,怪石嶙峋。偶有潺潺细流,却远不足以为林县所用。直到进入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远远地就听见峡谷中的隆隆水声。顺着陡峭的山崖攀援而上,杨贵等人终于见到了这条梦寐以求的浊漳河真容。
***渠的修建和林县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林县是四面环山的小盆地,位于太行山向东部平原延伸的断裂带,地下水埋藏深,开采十分困难。这里气候干燥,常年干旱少雨,是一个“荒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的地方。虽然,水量充沛的浊漳河穿境而过,由于地势原因却无法引水灌溉农田。所以,当地又有“守着漳河种旱地”的说法。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成立的1949年,500多年间,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连年大旱,河干井枯,庄稼颗粒无收,出现“人相食”的惨状。为了活下去,林县人成群结队翻越太行山,到山西逃荒谋生路。可以说,“一部林县志,满卷旱荒史”。“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就是当时林县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党是人民群众的政党,党人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党在林县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全县人民的吃饭问题。古书上说:“洪范八政,食为首政。”粮食从哪里来?毫无疑问,来自农业生产。农业离不开水。要让全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解决缺水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兴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建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县县委发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提出“引漳入林”动议,盘阳会议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渠”。这个重大决策体现了林县县委的使命和担当,反映了林县县委治理好林县的勇气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