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突出强调以预防为主,强调从源头削减污染,强调全过程污染控制,加强企业生产现场的环境因素管理,建立严格的操作控制,直到达到企业的ISO14000认证环境目标。ISO14001认证标准第4章中就是对***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提出的要求,所以,对于ISO14001认证文件的审核,就是审核***编制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内容是否阐述了该标准第4章所有要素中的各项要求。ISO14000是世界规范化安排继ISO9000系列规范后推出的一套环境办理系列规范。ISO14001环境办理系统规范作为ISO14000系列规范的中心,是公司树立环境办理系统并展开审阅认证的底子原则。当前,本地ISO9000认证公司,国内外进行的ISO14000认证即指ISO14001环境办理系统认证。ISO14001环境办理系统形式ISO9001规范由环境政策、策划、施行与运转、查看和纠正、办理评定等5个有些的17个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紧密联系,构成PDCA循环的办理系统,并保证公司的环境行动继续改善。
生命周期评价和环境效果评价则将产品的环境影响及企业的绩效评估也纳入了环境管理之中,在产品***初的设计阶段和企业的决策活动策划过程中,比较、评价其产品或活动的环境特性,为决策提供依据。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不符合可能是从管理体系的角度或从环境绩效的角度提出来的,当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未按规定发挥功能,或未达到环境表现要求时,即被视为不符合。对环境方针的规定应明确,使它的内外部相关方都易于理解,应对它进行定期评审与修订,以反映条件和登记信息的变化。如未建立环境目标和指标,未规定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职责,未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未实现降低能耗的指标,未按规定的日程表进行设施的维护,背离运行准则(如允许限值),等等。





ISO14001认证的实施离不开体系文件,良好的ISO14001认证体系文件是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关键。那么ISO14001认证如何建立,首先应对文件工作进行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ISO14001:2004标准中规定了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文件,这也明确了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文件化的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定”进行文件化的过程,也就是说用文件来阐述***如何按ISO14001: 2004标准要求来做好其内部环境因素的管理工作。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编写原则:ISO14001:2004国际标准是推荐性标准,我国等同采用了该标准,并将其转化为***标准,标准号为GB/T24001-2004,也是推荐性标准。
ISO14001:2004标准系统地描述了环境管理的要求,并没有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要求,所以该标准不受行业限制,不受规模限制,不受区域限制,具有广泛的适用性。ISO14000认证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评审的目的、范围、方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因素、***知识及评审表格或图表的使用。***在应用该标准时,应了解自身的特点,根据***的实际状况来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否则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也难以实施。
此时成立ISO14001认证文件编写小组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应用本标准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文件化的管理体系,所制定的环境管理文件就是***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性文件,在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时,员工应执行文件中的要求,如果制定的文件可操作性差,员工很难按文件规定去做,所以文件编写工作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一项重要的工作,***应加以重视。ISO14000认证持续改进的过程应能够达到以下要求:(1)确定有可能通过改迸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导致环境表现改进的领域。建议***集中文化程度高且具有一定环境***知识的人员组建成文件编写组,由编写组制定并修改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是定期识别不符合的一种方法。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审阅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如下:
1、审阅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GB/T24001标准的要求及相关******的要求。在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初期,可在外部审核前通过文件审核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整体评审,体系保持阶段可***考查文件修改调整部分的符合性。
2、检查文件部门间、要素间接口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协调且具备逻辑性,引导衔接是否合理。围绕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进行评价:ISO14000认证环境管理的***是“管理其环境因素”。因此,环境管理体系的宏观性评价也可理解为对“环境因素”管理是否符合***要求的评价。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抓住***,简便易行,能获得较好的效果。ISO14000认证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ISO/TC207负责起草的一份国际标准。缺点是当重要ISO14000认证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不充分时,很可能使合规性评价出现严重的遗漏,导致评价结论缺乏客观性。因此,必须辅以其他的渠道,去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如相关方的投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