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固工程与新建工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新建工程是一次设计、一次施工,加固工程是两次设计、两次施工,并且两次时间相差很远(十余年或数十年以上)。增大截面法加固工程是在充分发挥原结构构件强度的基础上作出的增强受力措施,故在加固前应对原结构构件进行有关截面尺寸、裂缝、外观等的复核,如发现有与设计不符之处,应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以分析相关原因并采取相关措施。
2、混凝土构件增大截面工程的施工程序与一般现浇新建工程混凝土相比,增加了原构件清理修整、界面处理、新旧钢筋连接等步骤。这些工序对保证新增截面与原构件的共同工作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应强调对这几道工序的质量监督与检查。
对一般构件,增大混凝土的加厚层通常采用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的形式;对于桥面板加厚加固则可直接利用原构件作为支撑面,无需安装底模;对于拱桥拱圈顶面加厚也可利用原拱圈作为底模。
3、对原构件存在的表层缺陷及裂缝应进行鉴定分析和危害性评定,应依据评定结果在进行增大截面加固之前进行缺陷与裂缝修补工作。





增大截面法工程中梁配筋构造
A. 架立筋: 一般用12mm,但是《混凝土规范》9.2.6中指出,跨度小于4m是不宜小于8mm,跨度4~6m不应小于10mm,大于6m时不应小于12mm。
B. 梁侧构造筋:梁腹板高度hw(梁高-板厚)不小于450mm时,梁两侧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单侧配筋率不小于腹板面积(bhw)的0.1%;注意,扭筋构造是按照全高布置构造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C. 悬臂梁构造:应有至少2根钢筋伸至悬臂梁外端,并向下弯折不少于12d,其余钢筋不应截断,应在《混凝土规范》9.2.8条规定的弯起点弯折。
D. 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应大于梁高的40%,洞口上下高度不宜小于200mm
E.吊筋计算(和创计算):一般次梁两侧各设4个箍筋,每侧扣除一个基本箍。计算时,用梁设计内力包络图中次梁传递来的剪力放大1.25倍,然后减去两侧一共6各箍筋的受剪承载力,得出的差值查表看需要用几号吊筋。
F.加腋计算:加腋位置一般出现在大悬挑处,先建悬挑梁计算得出合适结果,然后在模型中靠近支座处增加节点,然后在该节点与柱节点间设变截面梁进行计算,要求计算结果靠近支座的数值往外逐渐边小,若有突变,则需要加长腋长。
增大截面加固法在设计构造方面必须解决好新加部分与原有部分的整体工作共同受力问题,试验研究表明,加固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结合面会出现拉、压、弯、剪等各种复杂应力,其中关键是剪力和拉力。
在弹性阶段,结合面的剪应力和法向应力主要靠结合面两边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强度承担,在开裂及极限状态下,主要是通过贯穿结合面的锚固钢筋或锚固螺栓所产生的被动剪切磨擦力传递。由于结合面混凝土的粘结抗剪强度及法向粘结抗拉强度远远低于混凝土本身强度,结合面是加固结构受力时的薄弱环节,即或是轴心受压***也总是首先发生在结合面,因此,结合面必须进行处理,涂刷界面剂,必要时对结合面从设计构造上配置足够的贯穿于结合面的剪切磨擦筋或锚固件将两部分连接起来,是确保结合面有效传力,使新旧两部分整体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