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西白鹅形成历史较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有文字记载,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品种形成与当地自然生态条件有密切关系。该地区人少地多,交通闭塞,以自给经济为主。盛产稻、麦,河湖水草丰茂,丘陵草地广阔,放牧条件较为优越。当地群众素有选养大鹅的习惯,对该品种的体型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习惯选用2~3年的老鹅作种,春季采用自然孵化繁育雏鹅,故该品种母鹅就巢性很强。经过3~4个月的放牧,体重已接近成年鹅,但很少宰杀,继续饲养到11月,至农历“小雪”前后,在宰前20天将鹅圈养,限制其活动,以稻谷等饲料进行催肥,称为“栈鹅”。制作“烤鹅”和“腊鹅”,鲜嫩可口,风味独特。
鹅的消化道发达,长度为体躯长度的10倍,肌胃很大,占体重的5.5-6.0%,肌胃收缩力强,其喙扁平,边缘有许多缺刻和细小的角质凿,能截断各种青饲料,鹅没有嗉囊,只有食道膨大部,成纺锤形,由于容积小,食物贮存量有限,这与鹅的体型大,生长快,营养消耗多形成很大矛盾。所以在饲养管理上应采取增加次数,缩短多次饲喂的间隔时间,晚上要补喂饲料,并尽量喂不易消化的颗粒饲料,以免夜间挨饿。
畜舍的自然通风换气是指不需要机械设备,而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压或热压,发生空气流动,通过鹅舍外围护结构的孔隙所形成的空气交换而言。自然通风换气又分为无管道自然通风换气系统和有管道自然通风换气系统两种形式。前者无需建造专用的通风管道,只要调节鹅舍门窗的启闭即可进行,适用于温暖地区或寒冷地区的温暖季节。昌图常杰鹅雏孵化厂昌图常杰鹅雏孵化厂昌图常杰鹅雏孵化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