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产生堵塔的成因,一是入塔气体除尘效果不佳,二是塔内气液偏流严重,三是脱硫液再生不好,四是副盐控制超标严重,五是操作管理不到位。而造成堵塔的关键因素在于脱硫塔内填料,但入塔气体的降温除尘、再生系统的合理配置及生产操作有效管理也同等重要。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去换个角度,从脱硫塔的设计入手来解决堵塔问题。
3、 脱硫塔堵塔的解决途径
3.1 常压脱硫
对于常压脱硫系统,采用喷淋空塔段或填料段与空喷段组合的脱硫塔,不失为脱硫行业一个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因为塔内填料的大幅度减少,再加上塔下部的喷淋空塔段也担负了一定的降温除尘作用,这样就可有效的避免填料塔堵塔的弊病。工业化实践证明,仅喷淋空塔段的脱硫效率就高达60%。
对于单塔配置的企业,可将脱硫塔下段填料扒出改为喷淋段,上两段填料保持不动;对于双塔或配置的企业,可将前边的填料塔改为喷淋空塔,作为预脱硫塔;对于使用高硫煤的企业,可在首级脱硫中采用喷淋空塔技术。这样喷淋空塔既具有较高的脱硫效率,又起到降温除尘的效果,同时减轻了填料段的负荷,更加有效的防止了堵塔。



空塔喷淋技术很早就被运用在化肥行业的脱硫领域,但当时由于受塔内喷头的雾化技术及设计安装的合理性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该技术没有被继续推广。显然,要想保证喷淋空塔的脱硫效果,首先喷头的雾化技术无疑是为关键的因素,其次就是喷头安装的合理布局。而许多企业的预脱塔大都采用用于洗气、降温的喷头,由于喷头雾化效果差,加上喷头布局不太合理,致使塔内气液接触不彻底,预脱硫塔始终未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公司气体净化设计研究中心通过模拟实验,总结行业内诸多喷头的不足,经过反复模拟实验与改造,终研制开发了DSP型系列***雾化喷头,而且设计了一整套灵活巧妙的喷头布置形式,可将脱硫贫液雾化成高强度、高密度呈接近液化的“气态”。喷淋空塔设计参数:工艺气体线速V:0.8~1.2m/s;液气比值:10L/Nm3;有效的气液接触时间:10~15S。故***雾化喷头能较好的满足在脱硫塔内气液两相传质界面大、传质动能大、传质时间短的传质三要素。
从我们收集到的诸多用户反馈信息来看,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为了提高清灰效果和连续工作的能力,在设计中将袋除尘器分割成若干室(或区),每个室都有一个主气阀来控制该室处于过滤状态还是停滤状态(在线或离线状态)。当一个室进行清灰或维修时,必需使其主气阀关闭而处于停滤状态(离线状态),此时处理风量完全由其它室负担,其它室的总过滤面积称为净过滤面积。也就是说,净过滤面积等于总过滤面积减去运行中必需保持的清灰室数和维修室数的过滤面积总和。
滤袋的长径比
滤袋的长径比是指滤袋的长度和直径之比。滤袋的长径比有如下规定:
反吹风式 —30~40
机械摇动式 —15~35
脉 冲 式 —1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