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石雕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艺术结晶,数千年来,正是在这丰厚的民族艺术土壤中,孕育出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东方石雕艺术,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石雕艺术家和石雕作品,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
历代以来,我国石雕的传统题材都有很吉祥的寓意,比如浮雕大多以“鱼跃龙门”、“鹤鹿同春”、“竹报平安”、“五福捧寿”等为创作题材,类似题材含意深受大众喜爱。这是传统艺术精神的一个方面。而圆雕中人物雕塑多以佛道生活化的题材居多,多以“释迦牟尼”、“观音”、“达摩”、“太上老君”、“八仙过海”、“福禄寿星”、“钟馗”、“天女散花” 等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与佛道造像为主,这种***博大精深的精神崇拜和禅宗美学思想相互融合,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石雕艺人。同时我们的传统又似一条长河,它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当随时代”,时代在变,人们的审美思想观念与追求在变,艺术创新又成了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石雕佛像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我们制作佛像常用来摆放在寺庙中供奉,各尊佛像的形态,容貌大致属于那种宁静,祥和,庄严的。像释迦摩尼、弥勒佛、菩萨、十八罗汉等。 石雕供桌寺庙佛台石雕供桌用来放置香烛贡品牲礼之用,有分体式也有整体式,其设计构造大致可分为桌面、桌脚以及裙面。在寺庙文化里,供桌的大小,材质,以及摆放的位置都是有讲究的,及雕刻所选用的石材。其中,花岗岩和青石质地坚硬,是石雕供桌常用的两种雕刻石材。 石雕香炉石雕香炉用于日常供奉神明之用,其款式种类有很多,大的、小的、方的、圆的、长的,短的造型不一。通常会在炉身的四周雕刻龙凤与祥云图案,寓意龙凤呈祥,阴阳和谐。或者雕刻祥云花卉等图案,雕刻技艺娴熟的人雕刻出来的成品富有一定的灵性。
石雕佛像除了刻划人物的神态、整个身躯的运动姿态和四肢的动作外,面部的表情是***为主要的,这是作者传达给观者各种情绪的主要手段。庄严、愉快、沉思、幻想、愤怒、哀愁等等情绪,都是靠面部肌肉的张弛牵动眉、眼、嘴甚至鼻的变化来表达,这个变化是十分复杂而微妙的。起主要作用的是一组表情肌,如皱眉肌、笑肌、颧肌、上唇方肌、鼻肌等。民间以“喜、怒、哀、乐”四字概括人的基本表情,诀曰:“若要笑,眼角下弯嘴上翘;若要愁,嘴角下弯眉紧皱。”“怒像眼挑把眉拧,哀容头垂眼开离,喜相眉舒嘴又俏,等样口开眼又眯。 ”十分形象化。 民间的技法口诀一般都是从外部直观着眼,与科学的解剖学的解释有很多共通之处,两者结合,可能更便于理解谈石雕人物脸部雕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