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砂石料的级配不合理、含泥量高:骨料级配不合理、过细的土砂也易导致地面起砂,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应力不变,应变持续增加的现象为徐变,应变不变,应力持续减少的现象为松弛。3.施工过程中的过分振捣:加剧混凝土表面的泌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较低。4.养护不当:未能及时养护或养护不充分,暴晒或大风导致混凝土表面大量失水,表面得不到充分水化,导致强度较低。
5.其它原因:压光时间掌握的不好、混凝土表面未达到一定的强度就上人作业、低温下施工混凝土表面受冻等。
1918年艾布拉姆发表了著1名的计算混凝土强度的水灰比理论。养护养护的目的在于创造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保证或加速混凝土的正常硬化。钢筋混凝土开始成为改变这个世界景观的重要材料。 [1] 混凝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见无机胶凝材料)。
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它综合表示拌合物的稠度、流动性、可塑性、抗分层离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混凝土按标准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划分的强度等级,称为标号,分为C10、C15、C20、C25、C30、C35、***0、***5、C50、C55、C60、C65、C70、C75、C80、C85、C90、C95、C100共19个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