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基础油市场由Ⅰ、Ⅱ、Ⅲ、Ⅳ和Ⅴ类基础油组成,其中前三类均属于矿物基础油,后两类属于合成基础油。从单类产品来看,Ⅰ类油虽然处于下降态势,但在工业油应用领域仍有使用,特别是在高粘度油范围内,没有经济替代品;Ⅰ类油在低级汽车润滑油和工业领域均有应用,并且500SN和150BS等产品仍有部分进口资源流通市场,以弥补国内Ⅰ类高粘度油供应不足。Ⅱ类油是处于逐步上升的一类油,在汽车润滑油、工业润滑油均有广泛应用,国内一些中端润滑油产品对于Ⅱ类用量仍较为可观,市场除了国产炼厂供应之外,另有韩国、台塑、新加坡等资源补充市场。Ⅲ类油我国目前生产量低,基本依靠进口,来源主要有阿布扎比、韩国、卡塔尔等。Ⅳ类目前国内仅有上海纳克和潞安纳克碳一公司生产,不过仅有中高粘度PAO,其他均来源于美国、新加坡等。Ⅴ类基础油包括聚醚、硅油、酯类油等,基本均来源于进口。据中宇资讯统计,近三年炼厂新上装置大多为Ⅱ类油,且今年下半年仍有Ⅱ类以及Ⅲ类油投产。
机械油与基础油的区别
1.基础油是理想的润滑油调合原料,基础油又叫中性油。
2.一般炼油企业不希望把基础油作为商品销售,因为这是半成品,大都自行消化加工成成品润滑油,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因此市售纯基础油很少,有些进口基础油质好价贵,有些地方炼厂也出一些基础油,但质量不规范,难以保证)。
3.炼厂生产基础油按规定质量严格控制,精制程度深,同样黏度等级的机械油在质量上比不过基础油。
4.按以前生产工艺,减压精制油,少量添加氧剂及抗泡剂就成为成品机械油,常有厂商购买机械油作基础油,就是因为其中的添加剂含量,性质影响很小。
5.因为机械油质量指标要求不高,有些民企或地炼厂往往粗制滥造,自行调配黏度,造成表面上的理化指标可以及格,但本质上面目全非(黏度不够加增稠剂或轻脱油),有些甚至连*基础的指标都达不到,这就是所谓的非标油。
6.机械油的标准早已取消,现在的名称为全损耗系统用油,顾名思义,此类油如用作润滑,应该是一次性、全损耗的,不能循环使用。
滑油就是不让各类机械摩擦,起保护作用的.只要是应用于两个相对运动的物体之间,而可以减少两物体因接触而产生的磨擦与磨损之功能,即为润滑油.下面.还将说一下润滑油凝点和倾点这些知识。
凝点是指在规定的冷却条件下油品停止流动的高温度.油品的凝固和纯化合物的凝固有很大的不同.油品并没有明确的凝固温度,所谓"凝固"只是作为整体来看失去了流动性,并不是所有的组分都变成了固体。
润滑油的凝点是表示润滑油低温流动性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对于生产、运输和使用都有重要意义.凝点高的润滑油不能在低温下使用.相反,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则没有必要使用凝点低的润滑油.因为润滑油的凝点越低,其生产成本越高,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一般说来,润滑油的凝点应比使用环境的低温度低5~7℃.但是特别还要提及的是,在选用低温的润滑油时,应结合油品的凝点、低温粘度及粘温特性考虑.因为低凝点的油品,其低温粘度和粘温特性亦有可能不符合要求。
凝点和倾点都是油品低温流动性的指标,润滑油两者无原则的差别,只是测定方法稍有不同.同一油品的凝点和倾点并不完全相等,一般倾点都高于凝点2~3℃,但也有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