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腿蜂的产卵量
肿腿蜂的产卵量在几粒至几十粒不等。在青杨天牛幼虫上一次能产76粒,若寄主营养足够,其都能正常发育成子代蜂。一头雌蜂一生能产卵29粒~290粒,平均136粒。肿腿蜂产卵后,能将掉离寄主的卵或幼虫移到寄主体表,搬开发霉有病的寄主体,将老熟幼虫从寄主残体处移至干净的地方集中吐丝做茧化蛹,始终守护后代。有学者推测母蜂有与子代蜂交尾,继续寻找寄主繁殖后代的习性。
瓢虫按食性划分
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体长约12mm的大型瓢虫,数量稀少。捕食介壳虫。
澳洲瓢虫(Rodolia cardinalis)体长约4mm的小型瓢虫。翅膀为红色,有黑色1图样。以捕食吹绵介壳虫(Icerya purchasi)维生。原产地为澳大利亚,为了驱除吹绵介壳虫而被引进到其他地方繁衍。
黑缘红瓢虫(Chilocorus rubidus)以捕食介壳虫维生。多依附于梅树上。学名里的“rubidus”(拉丁语中红色的意思)是由于其红色纹路看起来像Ruby。
生长繁殖
人工饲养七星瓢虫,首先要解决饲料问题。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饲料——蚜虫,但这种方法费工多,有时还不易七星瓢虫采到。所以用人工培养大量蚜虫,满足七星瓢虫食用。可用蚕豆苗人工培养蚜虫。当分栽的蚕豆苗长出3-4厘米高时,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虫放在豆苗上,在室温20-30℃、相对湿度60%-70%的条件下培养10-15天,蚜虫就能大量繁殖,这时就可用蚜虫作七星瓢虫的饲料。把七星瓢虫放在玻璃瓶里,瓶底垫一张草纸,纸上放一个盛湿药棉球的小瓶盖,以保持瓶内的湿度,瓶口盖上纱布,并用橡皮筋系紧。每瓶放进七星瓢虫1-2对,每天投一次饲料,它们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后代。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人工饲养七星瓢虫的成虫,室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0-25℃之间,相对湿度在70%-80%,成虫产卵时要求温度较高,可在25℃饲养。但饲养幼虫以平均温度20℃左右为好。中国一年发生4~7代,以成虫在土块下,小麦分蘖及根茎间的土缝中越冬。成虫有迁飞性、假死性和避光性,卵产于小麦叶片背面和麦穗上,有的产于土块表面或缝隙内。成、幼虫在食料缺乏、密度过大和龄期不一的情况下均有习性。七星瓢虫抗寒力强,越冬数量大,是棉田前期的优势天敌种群。宜采取人工饲养释放及助迁的方法,提高田间种群密度,充分发挥其优势天敌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