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假肢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
假肢对于一些被截肢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让自己再生的机遇吧,那在选用假肢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
1、基于功能的原理:组装假体是需要***肢体的基本功能。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一些手截肢装有假装的手并且手感丢失,并且手的残留功能受到阻碍,则不必勉强组装。
2、注重效益和价格效益比,不要盲目追求高价: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有多种假肢,价格差距很大。被截肢者在选择时应了解并比较相关假肢的性能,特征和价格。有些假肢是为某些特殊群体设计的。例如,在英国生产的大腿假肢称为智能腿,价格高达数万美元,适合那些经常需要快走的人,老年人不适合使用。有些假肢是专为比赛而设计的,但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不自然。
装配假肢后,在行走步态和行走能力上消费者一直还存在一个很大的盲区。以为假肢步态能行走的越美观就是自己穿带假肢的较好结果。严格地讲,行走步态和行走能力是不同的两个考查参数。行走步态是一个点,行走能力是一条线。前者反映的是***朋友装配假肢后,在某一刻(段)时间里走路的外观特性;后者反映的是是***朋友装配假肢后,在长时间里走路的内在特性。
简单的说,只要您具备装配假肢的综合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合理的训练后,在短时间行走的范围内,您可能拥有较美观的行走步态,但是如果受到假肢不适配和配置不合理、关节材料比重过大(即假肢过重)、接受腔不适合等因素的影响,那么假肢的行走能力(即持久性)就会表现的很差。可以这样深度地理解,再好的装配技术(即训练与调整技术、接受腔制作技术)也只能解决假肢的行走步态这个单一的外在特性;只有假肢零配件的优质和适配技术(即质轻性优的材料制作技术、与人适配的人性化零配件设计技术、安全稳定与灵活顺畅的关节制作技术等)再与装配技术的综合应用才是解决行走步态和行走能力的内在特性的关键。
判定残肢穿入接受腔的位置是否正确,一般以截肢者穿假肢站立位,感觉残肢在接受腔内能均匀承重,不感觉疼痛,同时自己感觉假肢长度也合适,则标志穿戴位置合适。如果穿后感觉残肢末顶着痛,假肢短了,则有可能是残肢插入接受腔过多,需要多穿1~2层残肢袜。
如果穿上假肢感觉髌韧带部位(髌骨即膝盖骨,其下一横指宽的区域为髌韧带部位)不能承重,承重多位于其下方骨突起,则有可能残肢没能插到位,可以试着减少一层残肢套,再穿上假肢感觉感觉是否合适。
如果患者感觉到小腿假体接收腔越来越不合适,总觉得假体会掉下来。长时间使用后残肢萎缩或衬里材料变薄引起的大多数问题可以适当消除故障,但比较好的办法是更换接收腔。
管接头的连接处有声音,如果有噪音,可以检查管道接头处的固定螺丝是否松动。在许多情况下,由于固定螺钉的接触表面太小而强度不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接触不到位。使用专用螺丝刀对固定螺丝进行固定,固定后,基本上可以排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