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蒸酒设备酿粮食酒的利润一般是多少?你知道吗?
用蒸酒设备酿粮食酒的利润一般是多少?你知道吗?
针对提前准备用蒸酒设备开酒厂的盆友而言,制酒的盈利通常多少钱,是她们***关注的难题,下边,请跟随文轩酿酒设备小编先从制酒的成本费起算。
1、酿酒成本计算公式及酒度换算公式。
***各地的饮酒度数、口感都不一样,为了便于计算,以50度的酒为例,算出1斤50度的酒的成本是多少。
蒸酒设备高粱发酵
如果我们用文轩200公斤谷物酒设备和传统技术在东北制作传统高粱酒,当地高粱的价格是1.5元/公斤,他雇了一个月薪2400元/月的工人。
高粱:200斤×1.5元/斤=300元
燃料费:煤、柴、燃气等:30元/锅
文轩高产酒曲需0.5公斤:36元/公斤×0.5公斤=18元
水费:4元/吨×1吨=4元
蒸酒设备人工费: 80元/天(自己酿酒的费用可以省掉)
成本
200斤高粱可以出50度白酒120斤左右,每斤50度高粱酒的成本为:
(300 30 18 4 80)/120=3.6元,即每斤50度的高粱酒为成本为3.6元。
不同的粮食,淀粉含量不同,出酒率也不一样,大米的出酒率为80-85%,玉米65%左右,高粱55-60%。
蒸酒设备出酒
下面再教大家一个酒度换算公式:当地适合酒度的出酒率=每100斤粮食按50度计算的出酒率×50÷当地适合的酒度。
比如当地喝35度的高粱酒,那高粱的出酒率为:60×50÷35≈85斤,结合成本计算公式,1斤35度高粱酒的成本为:
(300 30 18 4 80)/170=2.5元,即每斤35度的高粱酒为成本为2.5元。
请记下成本计算正确公式,收集上面提到的一些数据(一定要准确哟),然后按上面的公式计算一下,当地每一斤酒的成本到底是多少!
2 .酿酒利润的计算公式。
了解每公斤白酒的成本,然后我们将做一个详细的市场调查,看看他们的白酒价格是多少,我们将知道每公斤白酒的利润是多少,即利润=售价-成本。
关于文轩粮酒酿造设备的小编掌握的情况,1斤50度高粱酒的售价从15元到100元不等,其中15元到35元之间比较普遍。
文轩的高粱酒
3、蒸酒设备我不知道如何定价怎么办?
与前一个问题相比,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的公式,处理起来更加灵活。定价的基础是什么?
1)目标群体的消费能力怎么样?
在定价之前,我们必须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例如,同质产品的大致价格是多少?他们各自的销售额比例是多少?哪个价格是***畅销的产品?哪个价格利润高?
然后,对于不同的群体,给出合理的定价,记住,这些必须基于大量的实际数据。
2 )、根据现在的酒价来区别价格。蒸酒设备
事实上,还有一个定价策略,即根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找出市场缺口,然后根据缺口***你的产品
购买蒸酒设备前一定要注意到的问题
购买蒸酒设备前一定要注意到的问题
作为一家酿酒厂商,你是如何选购厂内的蒸酒设备的呢?是到相关的批发市场选购,还是在网上搜索,亦或是直接购行内知名品牌产品。千万别小看选购蒸酒设备这件事,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想要保证酿酒设备质量,就一定要注意到实地考察的问题。
要知道很多厂商都宣称自己已成立很多年,都有技术培训,实际一考察,蒸酒设备门市部都算不了,所谓的厂家,老板都身兼数职,有人来考察,他就是老板,老板一走,他就是焊工,设备焊好他就是打磨工,设备打磨好他就是发货工,更谈不上技术支持,发酵的酒曲,无非在市场上买些发酵馒头的酵母,这样的小作坊,生产出的设备再便宜也不能购买,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关门大吉了。而且酒度可调锅盖的双层结构还能起到调节酒度、复蒸的作用,提高质量。
结果就是购买蒸酒设备,钱没少花,但后期却一点保障都没有,所以广大用户在选购设备的时候一定要实地考察。
蒸酒设备从古到今的发展演变历程
从古到今蒸酒设备的演变也从以前铁锅、木桶到现在的不锈钢材质,从直接加热到现在的电加热。铝质蒸酒设备仍然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铝密度小,因此铝质酿酒设备通常很轻,易于搬运。80年代初一般酿酒者都选择传统酿酒工艺及传统蒸酒设备.传统酿酒设备一般有铁锅及木桶组成,由于传统酿酒工艺比较复杂,又加上传统酿酒设备出酒率底所以到了90年带初就开始有人采用生料酿酒工艺及铝制生料酿酒设备,但由于铝制设备不耐酸碱,不耐用,蒸酒设备酿酒过程中避免不了氧化铝进入白酒内,从而影响了酒的质量,并且人喝了含有氧化铝成份的白酒对身体也有着极大的伤害,作为新型不锈钢酿酒设备的创始人生产的酿酒设备全部采用304及8K不锈钢板制造。
蒸酒设备在酿酒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发酵过度状况的发生。而价格较高白酒将会渐渐的退出商场,君不见很多的名酒企业都纷繁推出了中低端的白酒了吗。过程中不能沾油,而且要保证器皿干净,蒸酒设备密封是要确定密封好了,可以在外面包一层厚衣服。刚刚发好酵的醪糟有些微温,口感发酸,要等凉透了才好吃。有冰箱,连盆带醪糟一起放进去就行了,既可吃到凉透的醪糟,又可防止因过度发酵而导致醪糟变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