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啮小蜂雄成虫
显微镜下看到的,体长1.4mm左右,近黑色略带光泽,并胸腹节色较淡,腹柄节、腹部节基部为淡黄褐色,触角及2分裂的唇基片黄褐色,足除基节色同触角外,其余各节均为污***。头部正面观宽显著大于高(22∶14),在一些骨化程度很弱的个体标本中,连中单眼也陷入颜面中部的塌陷中;在两触角窝之间的脸部的倒“V”字形缺口两侧各着生相向生长的刚毛5根;2唇基裂片外侧、颜面端部与上颚前端部形成的半圆形凹入部分的缘部分有很密的刷状毛。上颚内方端部密生白色短毛、上颚外方稍凹陷,表面密布颗粒状突起。胸部中胸小盾片上的前1对鬃毛着生位置在中部稍前一点;后盾片在中部稍比其前方的中胸盾片沟后区为长(2.5∶2),此沟后区两侧前方的2/3部分为一系列短纵脊,中部及两侧1/3的后缘部为不规则的密的纵脊;并前胸腹节上的气门比雌性略小,着生于该节长度的1/2处,与并胸腹节前缘的距离稍大于气门直径;气门前方有1凹陷。前中后足胫节上的距均与跗等长。腹部背观卵圆形,背面及腹面均生有密毛,宽度与长度都比胸部显著为小(宽23∶28,长28∶36)。
周氏啮小蜂的投放数量和次数
投放数量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美国白蛾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3∶1为宜。一般来讲,放置四五个孕育啮小蜂的蚕茧壳,即可消灭掉1亩杨树林的美国白蛾等害虫,每个蚕茧内可拥有5000头左右的啮小蜂。以此推算,24亿头啮小蜂,可保护约14万亩白杨林免遭病虫害。投放次数***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进行接种式放蜂防治。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1个世代应释放2次蜂,第1次应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宜在第1次放蜂后7天~10天(即美国白蛾化蛹初期)进行。也可将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期不同蜂蛹混合一次性放蜂。

周氏啮小蜂
目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是园林行业已应用较为成熟的一项生物防治技术,作为防治美国白蛾有利用前景的天敌昆虫,释放后的周氏啮小蜂将会在美国白蛾、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鳞翅目幼虫中产卵,蜂卵在蛾幼虫内发育成长,吸取寄生幼虫中全部营养,从而达到美国白蛾等害虫、控制虫口数量的目的。与杀虫效果比,释放周氏啮小蜂能有效降低美国白蛾虫口密度,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畜和鸟类没有伤害,防治效果持久,易于同其他防治措施协调配合,有利于生态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