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DE 中根据设计要求搭建测试电路, 本例按照理想元器件、 和 peakview 模型进
电路测试比对。 电路中已知的终端电阻 RT=50Ω, 负载电容 CL=600fF。
(1) 理想电路: T-coil 和桥接电容 CB 都是按照理想元器件进行设置。这是在电路设
计时的结果,指标肯定是的。
(2) 实际电路: T-coil 是 peakview 生成的模型, 通过 instance 调用过来。 而且 Tcoil 模型中存在线圈间耦合电容, 所以桥接电容 CB 要扣除这部分, 否则结果有
偏差。 需要在测试时对 CB 进行变量扫描, 来找出值
大家经常查阅资料,振铃问题说法多种多样,主要是分析思路不同,属于殊途同归效果。总结下来,振铃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以电压反射角度对振铃分析
(2)
以传输线模型,按照LC震荡进行振铃分析
后续针对这两个方面,会进行详细分析说明,以及案例分析,让大家对振铃问题、过冲问题、上升沿爬坡较慢问题的根因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对这些问题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根据问题进行端接电阻的调整、走线布局的修正、串接电阻的大小评估等等。
通过上面分析结果可看出: 理想 T-coil 设计更偏重于设计一个的匹配电路(S11
一直很好);但对于 S21 来讲,理想 T-coil 并没有发挥潜能来提升带宽,可以调整
LT 来使工作带宽化,同时调整 CB 来使 S11 也满足-10dB 以下的要求(因为 S21 对
CB 不敏感,可以用 CB 调整 S11)。
根因分析:
(1) 信号频率较低时,电感 LT 相当于短路,信号从 IO 焊盘可以无损耗的到达 X
节点, S21 保持良好;
(2) 信号频率较高时, 电感 LT 相当于开路, 而桥接电容 CB 相当于短路。高频
信号会通过 CB 直接传送到 RT,对于我们关心的 X 节点信号大小,则由 LT、
K、 Cx 来决定。
换句话说, 在高频时, 由于匹配一直良好(Zin=RT),输入反射 S11 会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