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5月,美国在洛杉矶第26届世界电动汽车大会上成立了“快速充电协会”。同月,福特、通用、大众、奥迪、宝马、戴姆勒和保时捷以及克莱斯勒等欧美八大车企就建立统一的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标准发表声明,随后宣布联合推广联合充电系统(CCS)。这种充电接口的优势在于,把普通充电和快速充电形式整合到一个插头/插座上,能使用单相、三相交流电和直流电,成为欧美主流充电桩的“集大成者”,所以它很快得到美德汽车行业协会的认可。

经过2011、2015年国标修订,充电桩在插头、功率和通信等方面已实现兼容,大功率充电桩国标制定工作也即将启动。现阶段大功率充电技术仍然面临技术瓶颈和标准不统一问题。技术方面,大功率充电引起电网波动,由此对充电设备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乘用车电池***大倍率仅0.5C、1.5C,难以承受大功率充电;350kw充电桩仅模块散热就达17.5kw,散热和冷却技术要求高。

直流桩缺点在于:1)造价远超交流桩。直流桩需要大体积变压器和交直流转换模块,充电桩制造安装成本约0.8元/w,60kw直流桩总价约5万元(不含土建、扩容)。此外大规模直流充电站对电网造成一定影响,大电流保护技术和方法更加复杂,改造、安装和运营成本更高。2)可能对动力电池造成损伤。直流桩输出电流大,充电时会释放更多热量,高温会导致动力电池容量骤减、电芯用久损害等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