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鸟儿不能没有翅膀,藏族人民不能没有歌舞。 扎木年为歌唱和古典歌舞囊玛伴奏,牧民尤其喜欢用他来度过一个又一个草原上寂寞的日子。每逢年节、喜庆、丰收,藏族同胞都爱弹起扎木年,美妙的琴声彷佛中琴键中飞出来了,人们随着节奏跳起欢快的踢踏舞,演奏出一场以雪域高原为背景的视听盛宴。根据藏文古代文献《西藏王统纪》记载,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可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
噶尔:也称“郭尔”,是圆圈舞,也称为环舞,是一种群众性的歌舞,融表演、说唱、舞蹈为一体。曲调可快可慢,自由浪漫。它有传统的歌词,也有即兴词用以演唱,有时分为男、女双方互相问答。内容涉及古老的神话传说,男女爱情等。若根据打击乐器不同的发音体来区分,可分为两类:(1)"革鸣乐器"也叫"膜鸣乐器",就是通过敲打蒙在乐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发出的乐器,如各种鼓类乐器。歌舞兴浓时,则通宵达旦,进行比赛时,常常一两昼夜不散。
民间说唱:在玛曲极为流行。一是《格萨尔王传》的说唱,二是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诗赞类说唱;三是乐曲类说唱,一般用龙头琴和八弦琴作伴奏乐器,即兴编词,自弹自唱。格式为三段三句式或三段四句式。曲调有多种,内容丰富,极富旋律。
舞剧《天之路》作曲崔弦亮介绍说:今年初春,我和《天之路》主创团队踏上从青海至拉萨的采风之旅。初春的青海依然寒冷,在一路感受雪域高原辽阔壮美景色的同时,也见识了说来就来的雨雪冰雹。这样的气候使我对修建青藏铁路的环境更加感同身受,也深刻体会到建设者的艰苦付出,这条修建了几十年的铁路,承载了几代人的付出和希望。甲铃管身为木质,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铜制喇叭口,有些寺庙特意用银制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装饰各种图纹,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孔(前七后一)。
采风回京后,跟主创人员一起开会讨论剧情和人物后开始创作。总导演邓兰英对我很信任,她的核心要求有两点,一是希望表现藏族地区的音乐时,准确把握并突出民族地域的独特性;铁琴铁琴是拉弦乐器,形制与二胡相近,流行于拉萨、日喀则、及西藏广大村镇,多用于伴奏西藏古典歌舞“囊玛”和民间歌舞“堆谐”,现在多用于藏戏伴奏。二是音乐要契合这部剧不同的年代背景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要突出年代感和戏剧的反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