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像鼻箫、叮咚这些海南本地的民族民间乐器,我作为海南人都是第1次见,这显然是音乐教育的缺失。在塔吉克族人民聚居的塔什库尔干,不论你漫步在山村里,还是走在绿草如茵的牧场上,都会听到令人神往的鹰笛声,它伴着人们雄浑的歌唱和健美的舞蹈,使塔吉克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具有浓郁、强烈的帕米尔高原风格。”观众中的一位中学音乐教师语气凝重,“我们的中学音乐课本上有西方的交响乐,却没有古琴、编钟;有苏格兰风笛,却没有提到任何本土乐器。这该引起我们的警醒:是时候该改一改教材了,不然我们自己的民间音乐就真的***了。”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乐器厂家会个月乐器的弹奏效果,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乐器,乐器可以弹奏出美妙的声音,使人听到心情舒适,乐器厂家它不仅要求产品有合理的精美外观造型,还必须有良好的声学品质,其中包括音色、音乐和规定的音准高度。因而在材质的选择上非常严格。
古筝为乐器中的 一种,目前学古筝者都是使用假指甲。因为真指甲拨弦,虽灵活方便,但缺点很多。如:真指甲的厚度不够,拨弦后音质单薄,尤其在低音区音质轻飘。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拨弦角度受局限,难以修整出角度,影响了音色和技术的发挥。 容易断裂,练习无保障,演出不可靠。 日常留指甲,不卫生。 以上这些缺点,真指甲这种拨弦“工具”已被可以随意修整的假指甲所代替。用酸枝木等密度较高的材料做古筝筝码,是由古筝的音色特点所决定的。古筝自古以来在音色的审美上就追求“铮铮然”的爽利之风,而密度较高的材料使用筝的这一硬朗特点得以显现。在一些普及筝中,其他材料可配以等级相当的材料,但琴码必须使用酸枝木材料。筝码的纹理在选材下料中也很有讲究,以纹理全部垂直向下为好,牛骨的开槽必须圆润,不得有刀口,否则易造成琴弦快速老化,甚至断弦;所开槽的位置要居中,并且深度以对应琴弦直径的1/3为好。
从遥远的古代起,藏族的祖先古羌人便居住在青藏高原广阔地区,从事游牧。而另外一种认为,《西藏王统纪》松赞干布赐宴时曾有艺人演奏乐器的记载,从而判断扎木年是于唐代从内地传入西藏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到了公元7世纪初,正值隋末唐初之时,“悉补野”部落的首领松赞干布将其他部族兼并后,统一了西藏地区,建立了吐蕃王朝,定都逻娑(今拉萨)。在漫长而黑暗的旧社会,藏族人民身受封建势力的深重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见到光明。西藏和平解放并经过民主改革以后,百万农奴才彻底翻身做主人,开始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据藏文《玛科干布》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松赞干布时期,西藏就有了较完整的歌舞。藏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唐代中原与藏族的交往不断发展,当时藏汉两个民族关系密切,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养宗室女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即藏王)松赞干布联姻,为发展藏汉两族人民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唐少帝唐隆元年(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又嫁与吐蕃赞普赤德祖赞。至今,在藏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这两位公主进藏的事故,藏戏里有文成公主进藏的剧目,在拉萨昭寺前,还留存着公元821年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这是标志藏、汉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藏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传说:远古时期,西藏还是一片大海,波浪有规律地此起彼伏,涛声有节奏地传向远方,动人的韵律在天神耳边萦绕,令他心花怒放、为之倾倒。“但是要知道,广大农村的普通农民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像城里人一样去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他们惟一接触音乐的场合就是红白喜事。有一天,从大海中走出来一位手持扎木聂的妙音天女,她一边弹着手中的扎木聂,一边尽情歌舞。妙音天女***是天神,母亲是大海,她又称大海的女儿,不仅爱好诗词文学,对音乐艺术也有较高造诣,藏族人民十分喜爱她,故此,扎木聂也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