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们的区分是根据陶氏膜层所能截留的较小粒子尺寸或分子量大小。以膜的额定孔径范围作为区分标准时,则微孔膜(MF)的额定孔径范围为0.02~10μm;超滤膜(UF)为0.001~0.02μm;反渗透膜(RO)为0.0001~0.001μm。由此可知,超滤膜较适于处理溶液中溶质的分离和增浓,或采用其他分离技术所难以完成的胶状悬浮液的分离。超滤膜的制膜技术,即获得预期尺寸和窄分布微孔的技术是较其重要的。
孔的控制因素较多,如根据制膜时溶液的种类和浓度、蒸发及凝聚条件等不同可得到不同孔径及孔径分布的超滤膜。超滤膜一般为高分子分离膜,用作超滤膜的高分子材料主要有纤维素衍生物、聚砜、聚、聚酰胺及聚碳酸酯等。超滤膜的应用十分广泛,食品工业、制药工业等,可以作为、果汁、乳品等的浓缩提纯,纯净水、矿泉水净化等,超滤设备具有过滤效果好,出水量大,稳定性强等特点

简述
CAST工艺是循环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整个工艺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工艺按"进水-曝气"、"静置沉淀-出水"顺序进行,属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是SBR工艺的一种改进型。它在SBR工艺基础上增加了区,并对时序做了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SBR工艺的可靠性及处理效率。
二、工作原理
CAST整个工艺在一个反应器中完成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和泥水分离过程。反应器分为三个区,即生物选择区、兼氧区和主反应区(好氧区),各区容积比为1:1:4,总停留时间18h。生物选择池的设置保证了活性污泥不断地在选择池中经历一个高负荷阶段,有利于系统中絮凝性***的生长。有效***丝状菌的生长与繁殖,防止发生污泥膨胀。沿生化反应池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前部生物选择区(厌氧区)为预反应区,后部为主反应区。在预反应区内,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能通过酶的快速转移机理迅速吸附污水中大部分可溶性有机物,经历一个高负荷的基质快速积累过程,对进水水质、水量、pH和******物质起到较好的缓冲作用,而且可有效防止污泥膨胀;随后在主反应区内经历一个较低负荷的基质降解过程.完成对污水中有机物质的降解。CAST工艺能够比较充分发挥活性污泥的降解功能,而且依次经历厌氧、缺氧、好氧阶段,反应阶段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的效果非常好。CAST工艺沉淀阶段不进水,污泥沉降过程中无进水水力干扰,即在的静止环境中进行,泥水分离效果好。整体出水效果好,污水处理彻底,不产生剩余污泥

ESAOSBRM是ESA0SBR生化污水处理工艺和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过滤工艺的结合。充分发挥ESA0SBR序批活性污泥法的降解和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过滤出水水质好的特长。
ESAOSBR是节能型厌氧、好氧两级SBR工艺。 SBR是序批间歇式活性污泥法的简称,是一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又称序批式活性污泥法。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不同,SBR技术釆用时间分割的操作方式替代空间分割的操作方式,非稳定生化反应替代稳态生化反应,静态沉淀替代传统的动态沉淀。它的主要特征是在运行上的有序和间歇操作,SBR技术的核心是SBR反应池,该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于一池,无需污泥回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