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分钟了解:不可不知的“汉服文化”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即"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就逐步发展形成的具有汉民族文化内涵和特征的传统服饰。因为汉民族至秦统一,至汉朝国力强盛,从而有了"汉人"的称呼,"汉服"也因此得名。在少数时候,"汉服"特指汉朝服饰。
"汉服"一词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代。
东汉蔡邕《独胆》:"通天冠,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礼无文。"
意思是"通天冠"这种服饰是天子的常服,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服制。
在出土中,早的"汉服"记载也可追溯至汉代。
《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记载:"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有四个美人,其中两人穿楚服,两人穿汉服。

《汉书》:"(龟兹公主)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檄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
《辽史·仪卫志》: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之遗制也。"
据记载,汉朝时,龟兹公主多次来汉朝贺,喜欢汉朝的衣服制度,回到***之后,推行汉家礼仪。宋朝时,辽国同时采用两种服制——皇帝和汉族官员穿汉服,太后和契丹官员穿自己的民族服装。可见,"汉服"已经成为了汉民族服饰的代称。
汉服在元朝时因统治更替受到冲击,明朝大力***汉服之后,终于在清朝断绝。
《清碑类钞》:"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汉服,令俱秃发。"
这条命令颁布于1626年,是明天启六年,也是清天命十一年。此时清兵还没有入关,已经开始在统治区禁止人民穿汉服了。
1645年,清顺治二年七月初九,夺得天下的清朝***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清朝***为什么一定要禁止穿"汉服"?可见,汉服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衣服,在一定程度上更是汉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凝聚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
该如何穿汉服?
关于汉服的帖子着实不少,然而下面总会有一两个人评论说,他披发了,不符合规矩,他没穿鞋子等。我想说,我们是发扬汉服文化,复兴汉服,不是复古。时代在进步,我们不可以反而去退步。
在经济物质交通等发展的前提内,我们的汉服更要适应如今的快节奏生活。适当的改良是有利于汉服发扬的,如徐娇织羽集一般我们所要做的是让更多人认识汉服,甚至像徐娇一般把汉服推向国际。

并不是说穿了汉服就必须要穿翘头履,或绾个垂云髻,描个拂云眉这些,若真那样这一日24小时的时间,上班下班,上下学,顾这顾那人早就累瘫了。我们穿汉服更应看到汉服所散发的文化底蕴,提升人格,而不是在这繁琐而不适应于当今社会的搭配上纠结。
我们更应让汉服与时代一同进步,发挥属于它的魅力,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能知道这是汉服,而不是韩服朝鲜服。
唯愿每一个人都能爱上汉服,看到它上面所含有的历史底蕴。我们穿的是一件衣服,欣赏的却是藏于衣服下的礼仪和文化。
悠悠千年华夏,脉脉含情服章,愿每一个穿汉服的人都可以没有负担,愿这件由礼仪与文化构建起的绝美服饰可以发挥它真正的价值,更希望所有人都可以认识汉服,体会它里面含有的温度。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入种花家。
汉服已经在逐步的发展中,不信看下面的增长数据:
汉服逐渐出圈,带来的是汉服市场逐渐开始繁荣。单从淘宝数据可见一斑,2018年12月以来,淘宝汉服销售同比增长146%,淘宝卖家也在不断增长。
在汉服制作层面,从图稿设计、材料运输、加工制作,销售等环节已经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链。除了汉服销售,汉服写真、汉服体验馆、汉服租赁、汉服婚礼等衍生业务也不断应运而生。
围绕汉服的活动也开始增加,多地争相举办“汉服节”或相关活动。其中,较有名的是方文山于2013年创办的西塘汉服文化周,迄今已举办了6届,在新浪微博上的超话阅读量已达1.1亿。
虽然汉服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传播和繁荣,但就整个社会文化层面而言,汉服还是一个小众市场。
2018年度汉服销售额,在全年服饰总营业额中仅占比1%,汉服产业还远没达到日常消费的地步。究其原因,汉服产业本身的一些问题尚未解决也制约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