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汉服文化,了解这些知识很有必要
之前分享过关于汉服的“面料”,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是汉服原材料的制成——丝线如何变布匹,也就是汉服相关的纺织。
不管是葛衣,还是麻衣,或者丝棉,在量体裁之前,都得织成布(帛)。
当我们现在提到纺织或者说织布的时候,往往会想到的是影视作品中的纺织工人,来来回回穿梭与大型的机器前面。或者有去过纺织厂的朋友会想到现代化的纺织业已经是进入了数控时代了。现代的纺织已经不只是需要由人工穿梭在厂房,更多依赖电脑程序操作机械完成每一步,工人需要在数控机前调整不同参数命令来完成了。
但是,在古代,这样的过程又是如何一步步实现的呢?古代没有电脑,也没有电,那个纯依靠人力的时代,如何依靠手脚织布呢?有什么工具呢?每天能织多少布呢?织出来的布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像我们现代衣料上面有花纹,古代能织吗?那些精美的纹饰是用什么办法织出来的呢?

这就是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的东西。
首先,我们来说纯“手工”的时代。
就像每个故事开头那样,这事儿也是发生在很久。久到什么时候呢?远古哟,是不是很久?
在远古时代,是用“手经指挂”的方式来完成“丝线成料”的这个过程的。
手经指挂这个概念有些抽象,我接触的时候也想象不到是什么样子。按通俗的解读来方便大家理解一下,就是类似像编织那样的方式。
我记得很多年前,流行过编织手链和“爱人围巾”——手经指挂的编织方式类似这两种曾流行过的网红品,就是把几股线像编网那样拼编在一起。
这种编织制作方式相对比较简单,一个人固定着一头也可以编,或者是两个人配合来编。当然,如果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这样的手法制作出来的“料”并不是特别美观,甚至于有些粗糙。
不过,保暖性还是实用性都是要比直接缕几把线强很多吧。更重要的是在编织过程中,不同松紧和插入一些其他线也能有些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为何现在有些汉服看起来很廉价?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对汉服、汉风服饰乃至中华风***ita服饰感兴趣,而这些服饰往往迥异于我们日常的”便装“。
要问大家为何选择这样一般人眼里的“奇装异服”,答案里一定会有“好看”和“文化”,但是再进一步询问,究竟是配色和纹样“好看”,还是工艺和历史“有文化”呢?往往就含糊其辞了,很少人可以顺畅作答,或答案难免疏漏。
商家拍摄的中华风***ita服装
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对于这些服饰的喜爱,更多还仅仅还停留在满足好奇心的层面上,讨论很容易沦为空谈。我接触过一些对于民艺、非遗怀抱理想的人,他们是很希望借由年轻人对于这些服饰的热情,从“好奇心”转化成有探索、有整理、有传承的“民族审美”。
那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们现在穿着的各类传统服饰中,应用了哪些中国传统技艺。

刺绣
刺绣可能是传统服饰常见、营造出”历史感“和”奢华感“的元素。刺绣是一个很大且很复杂的门类,以针线为工具在织物上做的多种装饰工艺都可以归类于刺绣。
比较让大家熟悉的是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四大名绣。“四大XX”的提法***迷惑性,会让大家误以为刺绣只有这几种,实际上四大名绣皆为以丝线为主要线材的南方绣种,在针法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如果我们去看前人的服饰,就会发现所运用的针法比我们如今看到的更为丰富也更为立体。
刺绣的优点是极其体现绣工的个人造诣,有很强的独创性,同一幅线稿交由不同地区的绣工会呈现出全然不同的效果,这可能也是刺绣类的非遗并没有被归入在“传统技艺”里,而是被放入了“传统美术”类目里的原因吧!
汉服衣裳里的秘密:
汉服,意指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汉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而始,止于清代“剃发易服”。并非人们误以为的“汉朝的衣服”。几千年来,汉服虽历经多个朝代的润色,但起初的“深衣”仍是汉服的不二代表。
传统深衣有三大讲究。一为“交领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服为向右掩。二为“褒衣宽袖”,汉服的衣服都宽松,且袖子宽大,长过手臂。三为“系带隐扣”,汉服的衣服大多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
依着如此特性,古人在身着汉服时,走起路来自然会潇洒飘逸,轻挥衣袖,便带起一阵清风。
古人素来敬畏天地与自然。他们将上衣分裁四片,即为了意喻“四季”;下裳分裁十二片,则为了对应“十二月”。其中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以寓“天圆地方”。
古人将天地藏于衣服,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不可任性妄为,上有天,下有地,做人也要有规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