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亭子的功能分类,大概有四种类型:
①亭作为乡里之间的基层行政单位。依据秦制,乡村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置亭长,掌治安,捕***,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汉书·百官公卿表》注曰:“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
②设置在城市中的亭子。例如:都亭、街亭、市亭、旗亭等等。这种亭子与后来的市楼、樵楼、金井楼等,功能大致相同。
③承袭原有功能的亭子。设在边防城墙、军事要塞处的亭侯、亭障、亭燧等用于瞭望军情,保障国防安全之用。
④另外还有一种亭子是设在交通要道上,作为驿站,作为邮递、停歇之用,称为“邮亭”、“驿亭”,或者“亭传”。由文人、画师参与的园林,主要是为了放松身心,满足他们隐于尘世的目的,并且由于文化素养较高,所建园林的都尊崇清雅简淡的原则,不强调屋舍亭阁的复杂和精美。汉代之后,官用的亭传渐渐被废弃,但是在交通要道和村口、路旁设路亭,在江边设渡亭的习俗仍在民间沿袭,这些民用亭子用于旅人旅途停歇之用,也是作别亲友、迎来宾客的礼仪场所。
我国园林中亭子的运用,***早的史料开始于南朝和隋唐时代。距今已有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释名》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 在功能上,亭子***初是供人途中休息的地方,后来随着不断的发展,其功能也日渐丰富起来。
汉代以前,大多是驿亭、报警亭,钉子形体较高大。天然的茅草亭子,比较符合时下环保自然的生活理念,适合绿色主题的布置。魏晋以后,出现了供人游赏的小亭。从此,亭子不但解决了人们在游赏活动的过程中,驻足休息、纳凉避雨、纵目眺望的需要,还成为了一种点景建筑。唐宋以后,亭子的造型愈加丰富起来,建造也更为精细考究。亭子渐渐以其玲珑美丽、丰富多彩的形象与园林中的其他建筑、山水、绿化等相结合,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亭子顶的构造及做法解说
在我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浙一带的***园林及广东的岭南园林等规模较小的园林中,亭子的作用尤为重要,有些亭子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或构图的中心,为自然山水“增美”的重要点缀品,其式样因而不拘一格,多姿多彩。
《园冶》有云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至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而促使亭子式样多变的因素中,其中***重要的便是屋顶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