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手镯: 手镯是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的体现。并且手镯的出现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很大关系。 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寓意。这种寓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
手镯的材料不一,有石镯、骨镯、牙镯、玉镯等。其中玉镯形制变化较大,趋势大体是由粗到细,由有凸棱形到浑圆形,由光素无纹的手镯到有纹饰的手镯。 玉手镯多琢成圆环状***个体,一般成对佩戴,以圆柱体形式较为多见,这类玉手镯也习惯称“玉环”。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玉镯装饰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称之为玉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玉臂钏的女子形象。由此看来,佩戴玉臂钏不仅仅限于宫廷,平民百姓对此也十分热衷。
在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朝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 唐宋时期的玉手镯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为普遍。唐宋以后,玉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造型有圆环形、串珠形、绞丝形、辫子形、竹子形等。明清时期较注重在手镯上雕琢纹饰,以龙纹为多见,通常琢成合身双首二龙戏珠状,其次有绳纹、绞丝纹等。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
无论达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在婚礼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明清玉手镯在材质、做工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以上等白色和田玉与绿色的翡翠为佳,也有青玉、碧玉、玛瑙材质的手串、手镯。
抛光的原理就是用非硬质的材料(比如布)磨。不要太硬,不要太粗糙(太细磨不动,以感觉到摩擦为准)。
玉器抛光:一般有两种方式,对光身玉器(如玉镯、玉扣、鸡心、吊胆和戒面)多用手工抛光;对观音、弥勒佛和各种花件等,则下浸机抛光。浸机抛光所需时间长,大约经过一星期左右才能完成,但一次能抛光一大批。
抛光工序是:
◆先用电动工具安上金刚石钻头修饰玉件,再用金刚石什锦锉细致修好。
◆用圆砂纸(由粗砂细砂)进行大面积修磨。
◆用圆布轮抹上抛光膏进行大面积抛光。
◆用毡磨头抹上抛光膏进行细部抛光。
◆亦可用橡胶磨头直接抛光。
◆后可用1200号砂纸进行手工抛。
中国玉石文化博大精深,老玉新玉鉴赏
玉滋润、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温润的感觉。真***主要鉴别方法是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可看到玉的内部呈纤维交织结构,粒度细;而人造玻璃无结构,可以看出气泡。也可在玉不显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动的必是假玉,刻不动的才是真玉。常言“黄金有价玉无价”。由于上品的和田玉日趋稀少,每公斤可达数万至十几万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罗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数千元,所以有人将此来混充和田玉。这些玉与和田玉的矿物质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泽较灰暗、不柔和,时间长久会更加黯淡。
老玉和新玉可从两个方面来鉴别,老玉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的玉皮,俗称“包浆”,似秋梨的皮,与玉的天然色有明显的区别,而新玉是没有的。再可从雕刻的题材来看,古代玉是等级、权利的象征,以神话的花鸟、人物为多,如龙、凤等。而新的一般是吉祥题材为多。
自古以来玉便与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人心中,玉是吉祥的象徵,故中国人喜以玉、保平安及,甚至以玉陪葬;而西方人则主要欣赏玉的优雅雍容、神秘及浪漫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