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F-ZY02型 转印电泳槽
产品特点:
进口高强度PC材料注塑成型,坚固耐用,同时保护铂金电极丝不受损伤。
1小时内转印2块75mm×100mm凝胶,也可进行低强度过夜转印。
铂金电极丝相距40mm,以产生强电场保证有效蛋白转印。
颜色标记的转印三明治夹和电极,确保转印过程中凝胶的正确定向。
内置蓝冰冰盒,可快速吸收转印电泳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即可作为完整的***电泳设备,又可作为一个模块与LF-Mini4电泳槽的缓冲液槽和上盖兼容。
产品用途:适用于普通的蛋白转印电泳。
LF—CZ05A/B/C型 高通量垂直电泳槽
北京龙方科技为您提供信息如下,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龙方电泳 伴您成功!
正负电极的铂金丝直径均为0.26mm,纯度为99.95%,
结实耐用,电场稳定。
双板一次可跑204个电泳样品,大大提升了实验效率。
凝胶玻璃板与边长一体化设计,让操作更简单。
可同时运行2块300×105mm的电泳凝胶。
技术参数:
电泳槽正负电极的铂金丝直径均为0.26mm,
纯度为99.95%。
凝胶面积:300×105mm。
凝胶标准厚度:1mm。
样品梳标准齿数:102齿(可以选配64齿)。
样品梳标准厚度:1mm。
电泳技术发展简史
1809年俄国物理学家Рейсе首先发现电泳现象。他在湿粘土中插上带玻璃管的正负两个电极,加电压后发现正极玻璃管中原有的水层变混浊,即带负电荷的粘土颗粒向正极移动,这就是电泳现象。
1909年Michaelis首先将胶体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称为电泳。
1937年瑞典Uppsala大学的Tiselius对电泳仪器作了改进,创造了Tiselius电泳仪,建立了研究蛋白质的移动界面电泳方法。
1948年Wieland和Fischer重新发展了以滤纸作为支持介质的电泳方法,对氨基酸的分离进行过研究。
从本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1950年Durrum用纸电泳进行了各种蛋白质的分离以后,开创了利用各种固体物质(如各种滤纸、醋酸纤维素薄膜、琼脂凝胶、淀粉凝胶等)作为支持介质的区带电泳方法。
1959年Raymond和Weintraub利用人工合成的凝胶作为支持介质,创建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极大地提高了电泳技术的分辨率,开创了近代电泳的新时代。3,所用电泳条件不合适电泳时电压不应超过20V/cm,温度<30℃。30多年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仍是生***学和分子生物学中对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使用较普遍,分辨率较高的分析鉴定技术,是检验生化物质的较高纯度:即"电泳纯"(一维电泳一条带或二维电泳一个点)的标准分析鉴定方法,至今仍被人们称为是对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鉴定的之后、较准确的手段,即"Last Check".
由80年***展起来的新的毛细管电泳技术,是化学和生化分析鉴定技术的重要新发展,己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