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1615年法国工程师所罗门。德。考克斯发明了利用太阳能加热空气使膨胀做功而抽水的机器。在1615年-1900年之间,世界上又研制成多台太阳能动力装置和一些其它太阳能装置。
下面主要回顾20世纪100年间太阳能科技发展的历史。在这100年间太阳能发展的道路比较曲折,大概有以下几个发展高潮期,处于高潮的大约55年。
尽管太阳能利用的发展受矿物资源、政治和等因素的影响,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在太阳能的利用方面,还是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绩,在21世纪出现了几次高潮。
高潮起:1900-1920年,世界上太阳能研究的***仍是太阳能动力装置。但采用的聚光方式多样化,开始采用平板集热器和低沸点公质,装置逐渐扩大。1901年在美国加州建成一台太阳能抽水装置。1902-1908年,在美国建造了双循环太阳能发动机。并不是所有的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都是一样的,光伏电站如何提高发电效率。1913年在埃及建成一台由5个抛物槽镜组成的太阳能水泵。
光伏电池是一种具有光、电转换特性的半导体器件,它直接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直流电,是光伏发电的基本单元,光伏电池特有的电特性是借助与在晶体硅中掺入某些元素(例如磷或硼等),从而在材料的分子电荷里造成不平衡,形成具有特殊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在阳光照射下具有特殊电性能的半导体内可以产生自由电荷,这些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并积累,从而在其两端闭合时便产生电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生伏打效应”简称光伏效应。提高组件效率,应用黑硅、PERC、MWT、单片、半片、双面、叠瓦等各种新技术,尽量提高组件的转换效率。
太阳能在现代社会用途越来越广,那么,太阳光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呢?
太阳能发电的主要原理是根据光生伏打效应,由太阳能组件发出直流电。如果是并网系统则通过并网逆变器直接将电能并入电网;如果是离网系统则通过太阳能控制器给蓄电池及负载充放电。
光生伏打效应
一束光照在半导体上和照在金属或绝缘体上效果截然不同。由于金属中自由电子如此之多,以致光引起的导电性能的变化完全可忽略。绝缘体在很高温度下仍未能激发出更多的电子参加导电。而导电性能介于金属和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对体内电子的束缚力远小于绝缘体,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就可以把它从束缚激发到自由导电状态,这就是半导体的光电效应。世界将太阳能作为一种能源和动力加以利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当半导体内局部区域存在电场时,光生载流子将会积累,和没有电场时有很大区别,电场的两侧由于电荷积累将产生光电电压,这就是光生伏效应,简称光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