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患者常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而***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如何诊断社交恐惧症?
1.正常人的恐惧:正常人对社交活动场合也会有一定的紧张、***心理,关键看这种恐惧的合理性、发生的频率、恐惧的程度、是否伴有自主***症状、是否明显影响社会功能,是否有回避行为等来综合考虑。

为什么我们对情绪“避之不及”?
似乎“不要”和“情绪”成了天生的搭档,情绪真的就这么糟糕吗?我们真的就应该这么的嫌弃我们的情绪吗?
聪明的人马上就好发现问题,我们是有情感的人类,有情绪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情绪的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我们的天赋。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文章在呼吁我们“不要”呢?
那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周围总是有这样一群人,每天早上起床后,便背着“坏情绪包袱”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嘴里不时地唠叨,抱怨,仿佛在他的眼里满是***,心里也堆满了垃圾。
他们总是把周围环境中每件美中不足的事情放在心上,把不顺心的事总是挂在嘴上,写在脸上。她们害怕在别人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胆小、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被人取笑。每天每时,他们都有很不开心的事。一讲话就是从前的灾祸、现在的艰难和未来的倒霉。在这样一种精神状况下工作和生活,不难想象,犯错误的几率肯定比心态平和时要高。屡屡犯错,导致许多新的不顺又在后面等着他,就成了一个坏情绪的怪圈圈。
我们真的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负1面想法勿多思量
当你要举办一场演讲,这里有三分演讲稿供你选择。一份是你准备讲的,一份是实际上你准备讲的,还有一份是你希望你讲的。
当你考虑着到底哪一份演讲稿会更好,也即是当你将你的精力集中在负1面的东西上面时,你就画地为牢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负性循环。首先,一个熟悉的人,言行与往常不一致,比如性格温顺的同事突然暴跳如雷,原本如胶似漆的恋爱对象突然不冷不热等。会议之后或是晚饭之后,或是社交聚会之后,不要对“我本来可以做的更好”这件事多想,更不要想“我为什么那么说呢?”这种问题。
每个人都有说错话的时候,然而,将精力集中在负1面东西上会让你觉得自己好像总是说错话的那个人。要认识到说错话做蠢事是人人都有过的经历,所以不要多想。
罗杰斯对“自我实现的人”的评述:
自我实现是人类***基本的动机,人是积极主动、自我实现和自我指导的,这样的人也就是心理健康者。他们有以下5个特征:
①、乐于接受一切经验;
②、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③、信任自己机体的感受;
④、有较强的自由感;
⑤、有高度的创造性了。
行为主义学派:消除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咨询目标应该以行为名称来描述,这些行为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除非这些可观察的行为出现改变,否则咨询就不能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