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学名:Carpinus putoensis)是一种落叶乔木,为我国特有珍稀植物,在保存物种和自然景观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是***一级保护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自然生长情况下仅存一株,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佛顶山慧济寺西侧。树高13米,主干胸径63.7厘米,侧干32.4厘米,树冠覆盖面积72平方米,被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小坚果宽卵圆形,长约4毫米,密被短柔毛,上部具稀疏的长柔毛,疏被褐色树脂腺体以上就是关于鹅耳枥的内容,本文内容由大方园艺整理。
想要了解更多鹅耳枥的相关信息,欢迎拨打图片上的***电话!
鹅耳枥盆景
鹅耳枥是桦木科小叶朴属树木。在北京地区,鹅耳枥多生长在较高的山坡上,其植株不高,枝干自然弯曲,树根外露而结节。鹅耳枥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新生枝条柔软,可蟠扎成多种形状,是制作盆景的良好树种。我国用鹅耳枥来制作盆景不过十余年历史,故有待进一步发展。已上细盆的鹅耳枥,应在春季发芽前进行翻盆,用土以腐殖土为主,加适量沙土,如能加进部分原生长地的土壤则更好。
想了解更多关于鹅耳枥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本公司。

形态特征
果序长6-7厘米,直径约2-3厘米;序梗长15-20毫米,序梗、序轴均密被长柔毛;濒临植物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1930年5月由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钟普陀鹅耳枥是1930年5月由中国植物分类学家钟观光在普陀山发现的,后由林学家郑万钧于1932年正式命名。果苞半卵形,长10-16 毫米,宽7-10毫米,沿脉疏被长柔毛,外侧的基部无裂片,内侧的基部具耳突或边缘微内 折,中裂片半宽卵形、半三角状矩圆形,内侧的边缘全缘或上部有疏生而不明显的细齿,外 侧边缘具疏锯齿或具齿牙状粗锯齿,有时具缺刻状粗齿,顶端渐尖或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