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基坑工程事故的预防与补救
1.基坑开挖应检查和分析基坑及邻近既有建筑基础的土壤稳定性,并提出防止土壤失稳的措施。必要时,可提前加固相邻既有建筑的基础或基础,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事故。
2.当基坑降水开挖对邻近既有建筑物或地下管线造成沉降、倾斜或裂缝***时,应立即停止基坑降水,查明事故原因,并进行有效加固。当设置基坑支护结构时,水位观测井和回灌井应设置在基坑挡水墙外,并靠近相邻的既有建筑物。
3.当基坑周边相邻的既有建筑为桩基或新建建筑采用打桩基础时,为了保护相邻既有建筑的安全,新基坑支护结构的外缘与相邻既有建筑的距离不应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2~1.5倍。现在房屋建筑公司也非常重视地基加固,因为很多用户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提出了很多相关的要求。当不能满足较小的安全距离时,应采用隔振沟或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或其他有效的基坑支护结构。
4.当基坑采用伸缩杆支护结构时,应事先确定相邻既有建筑物的基础类型和埋深。严禁用锚杆钻孔,***邻近既有建筑物的基础稳定性或基础安全。

2.地基基础压密注浆加固方案设计
(1)注浆原理:利用液压通过注浆管以挤压、渗透、劈裂的形式将浆液注入地层,从而提高土壤的强度和压缩模量,增强土壤的抗渗性,达到提高土层承载力的目的。
(2)灌浆加固依据《地基处理手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 (JGJ123-2013)、《建筑地基处理规范》 (JGJ79-20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50202-2002)及其他相关技术规定。
(3)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地基加固方案,灌浆深度为10.0米(从承台基础底部开始计算),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20千帕。
(4)配浆:水泥为磷42.5普通硅酸水泥,水灰比为1:0.6,浆液初凝时间为1-2小时。
3灌浆控制点
(1)灌浆顺序一般如下:先外排帷幕,后内排帷幕,然后注入中间一排,先下半部分,再上半部分;为防止相邻两个孔之间的泥浆窜流,应采用分孔注浆。
(2)为保证灌浆质量和效果,打浆和灌浆的间隔时间为两次,间隔时间应大于1小时。在注入的水泥浆初凝后,应再次进行打浆和灌浆。终加固效果可通过反复灌浆进行调整,以确保加固后地基的承载力。
基础类型
有两种类型的基础。当现有基础的土质良好时,建筑加固公司将增加基础底部的面积,以提高基础的承载力。一是共同的自然基础。主要是在一些尚未开发利用的开阔地带。由于时间问题,天然地基具有比一般土层更高的密实度。还有一个人工地基,通常是在人工选择的区域建造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基,选择的地基加固方法是不同的。混凝土地基加固方法需要在地基表层和深层进行试验,然后才能进行终选择。
2.基础的强度要求
如果地铁站或商业建筑要建在开放空间,地基加固方法因地基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而不同。主要考虑基础建筑的承载力。修建地铁车站或车站时,地基强度要求高,地基的重力和压力明显,需要经过严格的计算、检测和评估,选择合适的地基加固方案。
3、基础的防潮要求
一些建筑被用作仓库,它们的功能主要是储存一些货物和商品。许多产品的储存要求都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作为仓库的基础,防潮要求相对较高。对于这种地基,在地基压实的基础上,需要铺设防水保护膜,以避免今后地基上积水,影响货物的存放。

排水固结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附加荷载的作用下,软土地基逐渐排出孔隙水,减小孔隙比,产生固结变形。在此过程中,随着土体超孔隙水压力的逐渐消散,土体的有效应力增大,地基的抗剪强度相应增大,沉降提前完成或沉降速率增大。
排水固结法主要由排水和加压系统组成。
排水可以利用天然土层本身的渗透性,特别是软土地区许多薄层砂层的特性。也可提供垂直排水体,如砂井、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
加压主要包括表面堆置法、真空预压法和井点降水法。为了加固软弱粘土,电渗排水井点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合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