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随着流行音乐的兴起,一些传统的民族歌曲可能都不怎么听过了。我们正在离民间音乐越来越远。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7月11日至20日,第二届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在海南省海口举办。***31个省(区、市)及香港地区共报送乐种组合175支,经***遴选,终有44支组合来到展演的舞台上。藏族鹰笛由于藏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所致,制作鹰笛的原材料鹰翅骨极难寻找,往往只在海拔高达4000多米的高山上才可能发现。从北京智化寺音乐到海南黎族竹木乐队,从西安鼓乐到安徽花鼓灯,88首曲目、6场展演不仅让海南当地观众大长见识,也让评委嘉宾慨叹:“应该让我们音乐学院的学生都来看看,他们太该补上这一课了。”
它是藏族弹弦乐器。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因为舞剧故事发生在青海的安多藏区,那里的藏族音乐和舞蹈很有特色,比如安多地区的扎木聂弹唱非常具有代表性。剧中音乐沿着铁路的一路修建而变化的。二是音乐要契合这部剧不同的年代背景和跌宕起伏的剧情,要突出年代感和戏剧的反差性。在安多地区时我选用了具有安多藏区代表性的音乐符号,当铁路修建到拉萨时就改用更具有广泛意义上的藏族音乐符号。
整体音乐以管弦乐为主,藏族的特色乐器“扎木聂、达玛鼓”等都会用到。
吹管乐器
1.骨笛
骨笛是笛子的一种,也是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常用于独奏。是西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
2.藏式唢呐
藏式唢呐,藏语称“嘉令”,形制与唢呐近似,是常用的双簧竖吹乐器。发音低沉,音色浑厚。过去只用于演奏音乐,现也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藏式唢呐杆身木制,呈圆推形,上面开有8个(前7后1)音孔,音孔间镶有金属环饰。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藏族的山歌称拉依,具有高原山歌高昂辽阔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唢呐哨用芦苇制成,上口是扁平状的双簧哨片,下口为圆形哨座。气牌为两块圆形薄钢片,中间夹有椎形装饰物, 上片是在吹奏时用以托住嘴唇,下片用来压紧杆身。
藏式唢呐虽与汉族地区的唢呐构造一样,但杆身和唢呐碗都较粗大,全长约60厘米。通体装饰精细,外资美观。在铜唢呐碗上雕刻或镶嵌有对称的环形图案和花卉纹饰,并设有拴系飘带的铜环。整个唢呐犹如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欣赏和收藏价值。
3.蟒筒
仪式吹奏乐器,藏语叫热阿冻。形制有大有小,长的3米余,短的1米余。由三节组成,从上至下由小到大,下端有一喇叭口。顶部吹口,形如拉管号嘴。管身有木制或铜制,多处装饰环圈。无音孔,能发基音,8度音,5度音。音量洪大,闷浊、低沉。
4.筒钦
筒钦是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庆典或召集见臣民。据藏文史书和有些早期壁画记载,铜钦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就在西藏出 现。这些与普通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家,千百年来不但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了一代又一代。铜钦分别用红铜、铜、黄铜和银制作。铜身分上、中、下三节, 上面两节能放在下面粗的一节中,吹奏时拉长,在固定场合吹奏时放在木制铜架上,依仗行进或临时场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铜钦一般约长3米左右,大的可达五 米以上,他音色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某种所向的气势,在西藏铜管乐中体形大,音量大。
5.统嘎(海螺)
公元七世纪传入西藏,其装饰部分在西藏形成,统嘎只能吹一个音,是西藏各教派寺院中广为使用的教具或乐器。据记载,海螺号在之前当军号吹奏。第三种学者认为,是西藏本土的音乐,因为在西藏众多的古老寺院中塑像,都有四大天王中其中就有一位手持扎木年的天王画像,而且种类丰富。按佛经说法,螺号声代表了佛祖说法时声音,海螺号声象征佛法之音,宏量而穿透力强。海螺号在寺院的迎请仪仗,法会及仪式活动中使用。通常在海螺号上镶以镀金黄铜或银,称之为镶翅法螺。
6.甲铃
甲铃,各种活动场合常用的一种乐器。其形状与内地唢呐基本一致,因吹奏方法不同,与唢呐有明显区别。音色柔和动听。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当法号与甲铃两个声部,合奏时,体现出西藏旋律独有的横向比较特点,没有纵向的音程关系。甲铃管身为木质,木管上端装一细铜管,铜管上套一哨子,下端承接铜制喇叭口,有些寺庙特意用银制喇叭口,上面用金子装饰各种图纹,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孔(前七后一)。甲铃音色明亮、优美,成为各种活动场合常用的一种乐器。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杆身上端装有铜质浸子,侵子上套有气牌和唢呐哨,杆身下端安着铜质唢呐碗。因其设六弦,故又称六弦琴。流行于西藏自治区、四川、云南、青海、甘肃等地.它常用于歌舞和弹唱伴奏,也用于器乐合奏或独奏。像这样的乐器还有像琵琶,天鹅琴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这些民间艺术。
扎年,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悦耳动听之声”。
扎年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藏族弹拨乐器,桑结嘉措编著的《眼耳意之喜筵》中,就详细介绍了扎年琴的历史和种类、 琴弦的结构分指法和各种弹奏技法,并附有大量的日卡尔鲁(宫庭乐)曲谱和扎年琴弹奏的文学乐谱。
在壁画反映的1300 多年以前藏王松赞干布十善法册的宏伟庆祝场面中,可看到三把扎年琴弹奏的情形。
据《拉达克王统记》记载,“在很早时出现了星辰,而后出现了红光,此后太子格曲时期,出现了四音现象及扎年。”
扎年分为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几个种类,其中以六弦琴为普遍,为著称,并广泛流传于西藏各地和其他藏区。
琴身长约一米多,有六个旋钮,弹奏部大如人头,包有羊皮及鞍子。
扎年音色柔和悦耳,琴身轻便,可以随身携带,席地而坐,抱琴即可唱弹。在西藏使用分部很广,上部阿里三卫至中部地区的后藏,山南、拉萨、林芝地区及下部安多都可见到扎年。
人们手持扎年弦琴,边弹边唱,说唱故乡的美丽,父母的慈祥,人间的苦乐,扎年琴的来历等,地区之间演唱内容基本相同,但在弹奏风格上各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