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墓葬雕塑,由于受社会风习的影响,在制作上处低潮阶段。然而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具有两面性的,宋代在墓葬方面的墓俑虽然减少,但作为墓室装饰的砖雕艺术却有了突出的成就。江南园林的漏窗讲求通透,常以镂空的砖雕装饰心屉,装饰与通透兼而有之。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半立体半平面,即半雕半画相配合的作品。如1952年,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的戏剧人物砖雕,可为宋杂剧角色行当的形象物证。这组砖雕共四人,由左向右:人头戴簪花幞头,身穿圆领长衫,左手叉腰,右手下垂,似在甩袖,面呈喜色;第二人头戴展角幞头,身穿圆领长袍,外套宽袖对襟大衣,双手秉笏;第三人头戴软巾,身穿短衫,腰束带,下穿短裤,一手抚胸,一手下垂;第四人头戴软巾诨裹,身穿圆领长袍,腰束带,右手持一竹竿,左手抓腰带。这四人从其手持***和服饰装扮来看,与文献记载的宋杂剧角色是一致的。
民国初期,砖雕的形态基本上沿袭、传承了明清的风格。在传统民居上,仍然十分盛行装饰砖雕,且延续相互攀比之风。各地区在砖雕的创造和使用上叶基本形成了与本地区建筑样式相适应的固定装饰风格和模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的急剧增加,传统的居住结构和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派生于砖雕的灰塑也粉墨退场,使民间建筑愈加绚丽多姿。d国主义的灾难和造成的创伤,以及后来各种政治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等等,也使传统的建筑业,包括砖雕的传承、应用走向低迷。特别是公寓式等新型建筑出现后,砖雕的使用大为缩减,一些砖雕艺人不得不纷纷改行,另谋出路,致使砖雕的制作技艺逐渐萎缩,并濒临失传。
砖雕的艺术特色
砖雕大多作为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由于青砖在选料、成型、烧成等工序上,质量要求较严,所以坚实而细腻,适宜雕刻。
在艺术上,砖雕远近均可欣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同时,组成石材的不同矿物所形成的先后顺序不同也会影响颜色的变化,这就是色差。在题材上,砖雕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三阳开泰、郭子仪作寿、麒麟、狮子滚绣球、松柏、兰花、竹、山茶、菊花、荷花、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刻画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阴线刻画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见雕塑工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