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腊汁肉,顾名思义,肉在卤之前先“腊”一下,用盐渍,晾干,泡水回软,入锅加种调料,有说加三十几种的。我主要加了葱节、姜块、桂皮、香叶、、八角、山柰、白蔻、花椒、肉蔻、冰糖、白酒、黄酒、精盐。另外,腊汁肉不仅煮出来的,通常是前半夜煮,后半夜焖(对于餐馆而言,居家则不用这么久的时间),这样肉才不柴不烂,不会化在汤中。把水倒掉重新入锅,放入葱姜蒜,生抽,老抽,料酒,白糖,八角,香叶拌均腌制半小时。
煮肉还是用陈年浓汤好,如果没有浓汤,用高汤可替代,不提倡白水。如此下来,肥肉不腻,入口自烂但用筷子夹起不散,能香飘几里地呢。
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每天都在和美食打交道,有人喜欢吃天上飞的,有人喜欢吃地下跑的,还有人喜欢吃水里游的……而我喜欢吃的食物就是陕西特色美食---肉夹馍。
外地人听说“肉夹馍”,都以为是病句。其实这与古汉语有关,“肉夹馍”其实是“肉夹于馍”的简称。肉夹馍的口味很多:有“腊汁肉夹馍”、“肉燥子肉夹馍”、“潼关肉夹馍”……
据史料记载,腊汁肉在战国时称为“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腊汁肉了,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文昌门内的馆子命名为秦豫肉夹馍,隐喻着自己是正宗的腊汁肉名店。腊汁肉的做法是: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20多种调料汤煮而成,煮汤者是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较少加水,腊汁肉其所以有名,与已有近80年历史的腊汁汤密切相关。据说是从清代小贩毕仁义作坊买的,而毕仁义作坊的陈汤是从他曾祖父那里传接的,当然火工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色泽红润,酥软香醇,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配上热馍夹上吃,美味无穷。我只好强忍着欲望,看着被我咬了一口的肉夹馍,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饼体发胀,里面裹着一层香味十足的腊汁肉,令我垂涎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