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肢的安装流程
待患者身体和残肢条件都适宜安装假肢后,应先到假肢安装单位检查,由其***技术和业务人员给予诊断。然后按照诊断的假肢种类配置假肢。须经过以下程序:
1. 残肢塑型和残肢训练:利用弹性绷带或临时假肢塑型。训练肌电或腿部肌力、平衡等。
2. 取模:一般用石膏绷带缠绕残肢,取下残肢的阴模。另有多种方法,如气压取型,电脑扫描取型等。
3. 假肢装配:按专门的技术要求,将选定的假肢部件装配起来,包括各种对线过程。
4. 试穿:患者试穿假肢,进行调试,如动态对线等。
5. 训练:穿戴假肢后的功能锻炼。
6. 康复评价:由装配单位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假肢的装配和使用效果给予客观评价,并告知患者假肢使用注意点。
一般流程需要时间在2至3周。具体时间须视锻炼情况而定。
下肢假肢代偿能力
下肢假肢代偿能力
已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
下肢假肢是指从腰以下至趾关节以上截肢的每个部位所安装的假肢。安装下肢假肢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下肢缺陷,以代替***支撑和行走等运动功能。下肢假肢的基本构造是由假脚、关节、一体化连接管等以及能容纳残肢并传递力量的接受腔组成。
下肢假肢根据截肢部位的不同,有髋离断假肢、大腿假肢、膝离断假肢、小腿假肢、赛姆假肢、肖伯特假肢等。通常,截肢部位越高,对假肢的功能和安装技术要求也越高。
人类行走从足跟着地到同侧足跟再次着地可分为支撑期和摆动期。下肢假肢也一样,支撑期要求足够稳定并能适应各种路面,摆动期要求轻松灵活并随意可控,这样方能保证行走轻松、安全并表现出良好步态。
目前,下肢假肢虽然已开发有诸如储能、减震缓冲、气(液)压助伸控制、屈膝、回旋等多种功能以及仿生智能假肢和动力腿,“刀锋”甚至可与健全人在赛场一比高下,但还没有开发出成熟的、可随意控制技术。3-9个月后,等到残肢***自愈稳定后,残肢不会再变小,就可换新的腔,亦是正式假肢。杨建议,假肢选择应尊重日常生活,在安全性和灵活性之间进行取舍。
腿部假肢调试技巧:
目测方法:穿上鞋以后,以垂直90度为标尺,假肢应该稍稍有一点向前倾的幅度,即腿筒与脚的高度大约八十几度,行走起来比较适宜。
鞋跟调整方法:脚跟低的话,身体会老有往后仰的感觉,行走与站立久时膝盖也绷得过了劲儿,走路远了以后膝盖会感到疼痛。这时就应将脚后跟用厚皮子适度加高一点(把厚皮子剪成半圆形,大小约占鞋后跟的二分之一,可用“胶水”粘紧固定)。不过,现在下肢假肢基本上还是无动力假肢,即以下肢残肢和身体的摆动为动力源带动假肢运动,也就是说假肢本身还没有动力。脚跟高的话,身体中心会不由自主地老是向前倾,明显感觉是膝盖站立不直,这时应该调换鞋跟低一些的鞋子或者在鞋的前面加些垫子。
另外,一是选择鞋码要大一些,易穿脱;二是应该偏重选择鞋底结实耐磨的。穿用假肢较费处在鞋底上,鞋面倒不易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