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祀: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的法则详细记载于儒教圣经《周礼》、《礼记》中,并有《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经书进行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于百日、对年将近时寄发通知函提醒家属,并提供咨询服务,解答相关流程之进行、应准备项目及应注意事项。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直接的方式。
祭祀的日期:
头七、三七、五七、六十天、一百天、清明节、鬼节、寒衣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端午节、中秋节、周年、三周年。
注:每个节日烧哪些纸活都有讲究,由于时间的关系,家属一般都会选择其中某些节日作为对逝者的祭奠,详情请来店详谈或致电咨询。
接受预定节日需要的纸扎和鲜花:如马(男)、牛(女)、船、桥、伞、房子、五盆花等等(烧纸可现场购买)
二次葬。葬了一定时间腐烂后再开棺取骨重新葬到缸里去。
割体葬。古代有些民族认为人死后会变鬼,不把割裂的话,他会伤害人的,为了使人鬼分离,所以要把他肢解。这种葬式历史有过,现在早没了。
白云葬。这并不是放到云上去,而是在平地上砌一座很小的砖房子,***就放在小房子里,放好几年。这种葬式以前很多。我小时候上学要经过一块很大的坟地,看到很多的白云葬。上海及浙江的杭州、嘉兴等地都有。
草灰葬。浙江、福建一带的渔民在海上打渔,大风大浪,相当***,有时候就在海上消失了。家人为了寄托哀思,就用草扎了一个草人,烧成灰葬在岸上,称“草灰葬”。
殡葬作为一种文化,要有一种人文的概念,有对亲属、对血缘关系的怀念,对先人品格的继承和发扬 光大。只要有人死,只要有的处理方式,就永远有文化。我听说现在几个***的雕塑非常有艺术美感,这就是文化嘛。人死后,转化成为一种***的东西,形象的东西,意识的东西。但一定要注意移风易俗。移风易俗这话不是我们现代提出来的,《汉书》里就有此说。但是移风易俗是一个非常长远的艰巨的使命,因为观念的改变,人的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相对的***性,一种习惯,一种思想的影响是长久的。我主张殡葬文化应该吸取传统的有益的东西和国外的一些***的做法,人文思想和现代科学的结合,这都是需要的,要和环境的保护相一致。***后殡葬要走到哪一条路呢?“天地人和”,天和地和人***后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对我们生者来说要“厚养薄葬”,轻死,要有临终关怀,但不是以那种奢侈的仪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生前一滴水,胜过死后百重泉”,还是要厚养薄葬。具体葬法怎么样,当然提倡火葬。一些少数民族只能按照他们的方法来做,不能违背他们的习俗。火葬以后怎么办?是不是火化后还是建墓?我觉得不必这样。我们现在建了那么多的墓,还是要占用土地,还是要浪费木材,还是要开山劈石。苏州那边本来山就不多,开膛破肚,那么好的一个***的资源就这么被***掉了,建那么多墓,而且造***的拥挤,交通的堵塞。提倡什么呢?植树葬。古代有一个将军半夜里去盗,雷雨交加,他吓坏了,以为大概是惊动了唐高宗和武则天了吧,便没有打开,所以到今天还保存得很好。让人仅存的那么一点骨灰回归自然,让骨灰的成分通过大树的成长,使祖国大地绿意盎然,我们要有责任有意识地提倡植树葬。中国人太多了,如果每个人都要占那么一大块***,怎么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