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持式是常见的一种机械手手部结构,其中常用的有两指式、多指式和双手双指式:按手指夹持工件的部位又可分为内卡式(或内涨式)和外夹式两种:按模仿人手手指的动作,手指可分为一支点回转型,二支点回转型和移动型(或称直进型),其中以二支点回转型为基本型式。当二支点回转型手指的两个回转支点的距离缩小到无穷小时,就变成了一支点回转型手指;同理,当二支点回转型手指的手指长度变成无穷长时,就成为移动型。回转型手指开闭角较小,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应用广泛。移动型应用较少,其结构比较复杂庞大,当移动型手指夹持直径变化的零件时不影响其轴心的位置,能适应不同直径的工件。
机械手的发展历程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美国开始研制应用在核能领域的机械手,机械手先后经历了单臂机械手、双臂机械手、电随动机械手、行走式机械手等时代。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机械手已经有了多种规格并且广泛应用在多种工业领域。机械手的结构形式开始比较简单,专用性强,仅为某台机床的上下料装置,是附属于该机床的专用机械手。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制成了能够***的按程序控制实现重复操作,使用范围比较广的“程序控制通用机械手” ,简称通用机械手。
机械手是在早期就有的古机器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古代的***人制造者是蕞早研究有关机械手、关节活动等问题的.现代机械手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特别是1946年第壹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格的方向发展。同时,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核能技术的研究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设计机械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 应具有适当的夹紧力和驱动力。应当考虑到在一定的夹紧力下,不同的传动机构所需的驱动力大小是不同的。
2.手指应具有一定的张开范围,手指应该具有足够的开闭角度(手指从张开到闭合绕支点所转过的角度?γ,以便于抓取工件。
3.要求结构紧凑、重量轻、效率好,在保证本身刚度、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结构紧凑、重量轻,以利于减轻手臂的负载。
4.应保证手抓的夹持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