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此次调研的市场人士告诉记者,今年焦化厂阶段性亏损是有可能的。终端需求后期逐渐走弱,会出现从终端向上倒逼的状况,钢厂、焦化厂、洗煤厂、煤矿等都会受到影响。终,终端需求变弱倒逼成材走弱,目前来看,行业整体的周期性转弱才刚刚开始。
活用工具服务企业避险
记者在调研时发现,山西地区钢厂由于自身资源丰富且生产设备、技术过硬,能够消化周边地区非主流矿。在铁矿石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钢铁企业更加需要运用工具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钢厂人士向记者表示,铁矿石等原料价格上涨,进一步压缩了钢厂利润。为了应对成本上涨的压力,钢厂可以调整采购节奏、优化配矿结构以及开发新品和高附加值钢种。在市场,钢厂可以利用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降低原料成本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调研中,相关企业表示,将根据基差走势择机在盘面进行套保以锁定利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一些钢铁企业深度参与铁矿石,并开展了以价格为基准的基差贸易。不过,基差定价目前仅在国内市场刚刚推广,2018年总量仅约1000万吨,并且属于普氏定价基础上的二次定价,无法改变普氏指数作为定价基准的现实。短期内,国内铁矿石价格运行仍属于从属地位,在定价方面的影响力不如普氏指数。
作为的铁矿石进口国,我国每年进口10亿吨以上的铁矿石,但钢铁企业却面临着以境外机构指数价格为基准的“尴尬”。周耀臣认为,普氏指数问题是以询价的方式、小样本来定价,统计口径比较窄,价格形成的过程中人为空间比较大,某种程度上会有偏向国外矿山的可能性。
以“豆”为鉴:化解“输入型行业”的市场风险
我国钢铁企业面临的上游垄断问题在我国有色、油脂市场也一直存在,但得益于对工具的合理利用,相关产业获得了更高的***性和话语权。特别是与钢铁行业同为“输入型行业”的油脂油料市场,通过利用工具成功化解了2008年***危机和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不利影响,在国际市场发挥了“中国影响”,足以给当前困境中的钢铁行业一些启示。


经过了行业巨变和贸易摩擦的洗礼,企业对工具的认识有了质的改变,“不求某一年度的高额利润,只求每年保持稳定收益”的100%套保理念在油脂压榨企业深植。目前,90%以上的大中型油脂油料企业都直接参与了大连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国内70%的棕榈油和豆粕、40%的豆油现货贸易以“大连价格 升贴水”的基差贸易经营,基差贸易已经发展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适交易模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传统“输入型行业”在贸易定价上的被动局面。
这些或许可为当前的钢铁行业发展转型、应对上游垄断提供一种视角。我国钢铁行业在***产业链处于中下游,利润增长模式单一脆弱。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型对钢铁行业提出新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提高发展效益和质量,成为行业发展刻不容缓的课题。
相比于成熟的油脂油料市场,我国钢铁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开展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究其原因,近几年钢铁企业盈利较为可观,很多企业关注于扩大生产经营,缺少对风险管理意识和对市场趋势的研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这两年钢铁企业利润较为可观,但企业利用衍生品工具进行避险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烈,面对今年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显得措手不及。”光大研究所黑色研究总监邱跃成告诉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