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 (建筑材料) 编辑 讨论8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混凝土,简称为"砼(tóng)":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讲的混凝土一词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养护时间不够,则在干燥空气中,水分不断蒸发,就会减缓甚至停止硬化,面层砂浆就无法达到设计强度,起砂也就在所难免。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它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
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尔的专利,进行了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能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先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的计算方法;英国人威尔森申请了钢筋混凝土板专利;特点编辑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美国人海厄特对混凝土横梁进行了实验。1895年——1900年,法国用钢筋混凝土建成了批桥梁和人行道。
20世纪初,有人发表了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致使水泥浆面层出现毛细孔,降低了砂浆的密实性,易磨损起砂。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2]
为此对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冻性要求。用于不透水的工程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耐蚀性。抗渗性 、抗冻性 、抗侵蚀性 为混凝土耐久性。组成材料与结构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碎石或卵石)、细骨料(砂)、外加剂和水拌合,经硬化而成的一种人造石材。砂、石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并***水泥的收缩;如重晶石混凝土、钢屑混凝土等,它们具有不透x射线和γ射线的性能。水泥和水形成水泥浆,包裹在粗细骨料表面并填充骨料间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