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物宝塔
在我国常见的佛塔除以上两种之外,还有喇m嘛塔、金刚宝座塔等。据《后汉书》和《邳州志》载:公元193年,东汉丹阳人笮融任下邳相时,就在下邳城西南二里处的羊山上建浮屠寺。与中原相比,藏区的佛塔产生时间略晚。据记载,佛塔建筑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传入西藏,印度的覆钵式塔与西藏原有ben教的土石塔结合,并融入藏族的建筑艺术,终使藏式佛塔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建筑类型。
它作为圣物,佛j教圣物宝塔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威慑压制邪x恶或异己力量。88米,平面作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底层每面阔4米多,向上逐层递减,层层开设明窗,一层向北,二层向南,三层向西,四层向东,以此类推,其余皆为盲窗。从藏传佛j教仪轨分类,早期常见有噶当塔等供养塔,形制多与印度佛塔相似。14世纪后,除极j少的异形塔外藏区所有佛塔可归入藏传佛j教八大类型塔中,通称"善逝八大f佛塔",即聚莲塔(莲聚塔)、伏魔塔(菩提塔)、法f轮塔(吉祥塔)、神变塔、天降塔(降凡塔)、和合塔(和平塔)、尊胜塔(胜利塔)、涅盘塔。
佛塔
佛塔,又名浮屠(梵语"佛陀"的音译),藏语称"曲登"。 佛塔z初是用来供奉舍利、经卷或法物。
佛j教于公元一世纪始入中国,历汉化而形成汉传佛j教,佛塔样式也由覆钵式塔汉化为亭阁式塔、楼阁式塔,又由楼阁式塔衍生出密檐式塔。中国的佛塔按建材可分为木塔、石塔、砖塔,许多佛塔会刻有建塔碑记﹑佛像﹑佛经等。
佛塔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经,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昌黎古塔寺塔
在河北省昌黎县城西北端,有一座古塔寺,寺院里有一座古塔寺塔,又称源影塔。百多年来不断的变迁,至今古塔寺的房屋面目全非,只保留下来这一座塔。塔的四周近些年已经建设了民居房屋,十分密集,仅有一条小巷可以通至塔旁。
昌黎县城大部分是老式平房,没有高楼遮挡,所以从全城都可望见古塔,非常壮观。36米,顶端塔刹为一青铜铸葫芦,葫芦表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这座塔是辽代建造的,据民国二十二年《续修昌黎县志》记载:这座塔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屡次进行重修;清代顺治、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各个时期亦都进行重修,但是塔的式样尚未改观。
此外还有房山云居寺法舍利塔、良乡辽代法象寺佛塔、懿州城塔、成州城塔(红帽子塔)、顺州城塔(十家子塔)等辽代佛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