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水热分析的发展及现状
热分析发较早是1900年有人提出,50年代才形成热电偶用于热分析的雏形,60年代实现消耗性样杯,并形成CEL测量,67年完成含碲(Te)涂料样杯的专利.至70年代中期,铁水成分热分析基本成熟,以后虽然有了多种样杯及多参数,多性能,二次仪表的改进,但都没有(C Si CE)成分热分析一样的突破.
国内70年代末陆续引进了20多台套,国外配套的样杯用完后,多数都搁置起来.80年代始,国内多家纷纷上马试制热分析仪器和样杯,价格低下来很多,但是精度稳定适应下来的很少.
90年代天津三达与日本撒布浪斯合资成立了天津撒布浪斯探测仪器有限公司,开始在国内大量组装生产样杯,并出售日产热分析仪表等,占据了国内热分析市场的很大份额.当然还有几家外资和合资的热分析仪表和样杯参与竞争.
天津埃克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铸造设备研究开发,工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球铁的检测结果分析:
球化处理使铁水的初晶温度降低,降低幅度与球化剂和孕育剂加入量存在比例关系;球化处理后的铁水在凝固过程中存在诸多特征点,过冷点温度(共晶阶段开始点的温度值)和过冷度(这里指共晶阶段开始点与共晶阶段结晶潜热释放后达到的共晶温度较高点温度之差值)与球化效果关系密切。
炉前铁水管理的重要环节——化学成分波动范围的控制
炉前直读光谱分析法,应该承认这是目前炉前好的成分分析仪器。但是与热分析相比:光谱分析与化学分析法一样仅能提供化学成分,却不能提供由于该成分引起的相关状态的变化(温度、过冷、球化率等等),虽然直读光谱仪能够快速提供十几种成分的含量报告,而这十几种元素与铁水状态的对应关系,现场操作人员只能将报告与工艺文件中规定的各元素范围进行比照,很难真正把握材质的状态。因此这样一个报告对于等待浇注的铁水状态判定来说,缺乏实际指导意义。由于设备原理、工厂现场取样操作、光谱分析操作等诸多环节的影响,许多工厂在铸铁领域分析C%、Si% 的含量时,精度偏差比较大。再加上该设备的***较大,使很多厂家倾向于使用目前技术已经很成熟的热分析仪器,热分析仪器以成为铸造行业厂家炉前铁水控制的明智选择。
生产不同铸铁件时的各种温度要求
a) 可锻铸铁
电炉保温研究表明,在1450度保温10min后,可锻铸铁铁液结晶属内生性,即它的结晶在整个铸件范围内同时进行,形成不规则的树枝状结晶***,力学性能得到提高。温度提高到1600度时,将转变为外生性,即形成有规律的树枝状***的结晶,力学性能下降。因此铁液的过热温度不要超过1550度。
b) 球墨铸铁
球铁生产中的脱硫需要有良好的温度配合,有工厂实践证明:当脱硫剂CaC2加入量的质量分数为1.2%,吹气时间为5min:
1) 当铁液出炉温度为1450度时,脱硫率不高于70%;
2) 当铁液出炉温度为1470-1480度时,脱硫率为80%;
3) 当铁液出炉温度大于1480度时,脱硫率可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