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西藏是个“歌舞的海洋”,人们一有工夫就唱就跳,不仅青壮年喜爱歌舞,就是老年人和儿童也都喜歌善舞。更为奇特的是,鹰笛做好以后先不能吹奏,要放置在屋内的房柁上,经过半年时间的烟气熏染,使外表呈现出美观、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方可取下带在身边。不论在拉萨的街头上,还是在收获的季节或喜庆的日子,甚至在藏胞的家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出色的歌唱和动人的舞蹈,有时是通宵达旦彻夜不散。藏族音乐有着优良的传统,公元七八世纪时,曾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曾在那里听到过燕乐大曲的演奏。
《新唐书·吐蕃传》中有:“乐奏秦王破阵乐,又奏凉州、胡渭、绿腰杂曲,百伎皆中国人。”藏族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鲁”、“谢”两类:“鲁”是单独的歌唱,曲调优美,词句动人;“谢”是载歌载舞的形式。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在拉萨、日喀则等地,流传有囊玛,在广大城镇、乡村和牧场上,普遍流行着堆谢。此外,藏族的山歌、***舞和锅庄舞等,也都为***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
囊玛(意为“内府乐”)是藏族古典歌舞艺术形式。流行于西藏上层社会,先是单独的歌唱,演唱者站在人群之中,旁边只有一支扎木聂伴奏,达官贵人围坐四周。后来囊玛受到汉族古乐的影响,才逐步发展为歌舞,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拉孜等地。
囊玛音乐结构工整,对比鲜明,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分歌曲、舞曲两部分,歌曲悠扬古朴,富于抒情性;舞曲热情洋溢,节奏强烈。
伴奏乐器也发展为横笛、扎木聂、扬琴、铁琴(藏二胡)、必旺(藏京胡)、根卡和串铃等七种。***成立后,囊玛的乐队配置比较灵活自由,但扎木聂仍是主要的伴奏乐器,有时还要使用两支扎木聂同时演奏。
堆谢是在西藏广泛流行的民间歌舞。扎木聂的来源说起扎木聂,那必须说起它的来源了,根据查资料得知。堆是西藏的一个地方,谢是歌曲之意,通常为集体歌舞形式。舞时常以脚踏地面发出踢踏声,所以汉族称它为踢踏舞。以前堆地人民敬神或庆祝丰收时,就表演这种歌舞。后来由流浪艺人把它带到拉萨、日喀则、江孜和拉孜等城市,并使它流行于西藏各地。过去的堆谢表演,多为流浪艺人自弹扎木聂、自唱、自舞,或一家老少一起表演,舞蹈奔放热烈。
进入城市后,它多在官员的家庭喜庆宴会上表演,失去了民间歌舞的本色。是西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堆谢音乐有降谢和觉谢之分,前者较慢,以歌为主,悠扬抒情;后者急速,歌舞并重,气氛热烈。扎木聂是堆谢的主要伴奏乐器,经常使用一支扎木聂伴奏,有时也加入竖笛和牛角胡琴。嗣后,除扎木聂外,还用扬琴、根卡、铁琴、必旺、横笛和串铃组成的大乐队伴奏。
藏族的山歌称拉依,具有高原山歌高昂辽阔的独特风格和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过去,藏族同胞用山歌来控诉土司、奴隶主的残暴和表现人民敢于斗争的决心;今天,山歌唱出了草原日新月异的变化,歌颂着祖国的锦绣河山。
扎木聂应用范围广泛,除用于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外,牧民还经常用来弹唱自娱,有些地方还用于仪式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新颖别致的女声扎木聂弹唱表演形式。改良的扎木聂还可用于独奏,所奏乐曲大多取材于歌舞音乐,较火的乐曲有《阿妈勒火》、《达娃雄奴》和《耶几长木》等。
歌唱的时候,都会有乐器的伴奏,这样会使歌声的整体感觉更加的优美,乐器不仅能演奏出优美的乐声,而且还拥有一个更好的外观,乐器厂家生产的乐器,在材质的选择方面上是非常的严格,主要是为了使乐器的发生更加的好,细腻。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对文体产业的发展予以重视,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支持文体产业的发展,中国乐器制造行业作为文体产业中较重要的朝阳产业之一,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此外,藏族的山歌、***舞和锅庄舞等,也都为***各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事实上,民乐在中国的普及速度堪比火箭蹿升。单就青少年民乐学习者来讲,据不完全统计,***学古筝的有100多万人,学二胡的有60多万人,学扬琴的有50多万人,学笛子的也有40多万人。“丰富生活,增加艺术范儿”依然是绝大多数民乐学习者的主要奔头。“很多家长带小孩子来学,只是想增加一些音乐素养。”这是培训者们一致的说法。但是,其中不乏某些带着功利目的的学习者。中国民乐的发展如今正陷入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怪圈:一方面,民间掀起学习民乐的热潮,仅仅上海一地,每年参加考级的琴童达数千名,同时民族乐器生产厂面对过亿的销售量喜笑颜开,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民族乐团演出上座率低、无法跻身于主流音乐圈。
在一些少数民族,他们的舞蹈和歌曲比前代音乐更有吸引力。像我了解过的民族乐器就有扎木聂,扎木聂,又称扎年。它是一种长得类似于二胡的乐器,是一种弹拨乐器,通常同于乐器合奏以及独奏、伴唱、伴舞等等,可以说是用途非常的广泛。
青年号是军号的一种,一般用于中小学鼓号队。青年号吹法简单,一般只能吹奏低音5、中音的1、3、5四个音;声音洪亮,是较早时期的号。
吹奏青年号各音时,需要口风与气息的配合,***在嘴唇的吹感,难点在于嘴唇力度的控制。5厘米左右,管内中空无簧哨,上下两端管口皆为通孔,在管的下端开有三个按音孔。少先队鼓号队建设,多年来不为各中小学少先队***重视,一方面,部分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不具备鼓号队演奏技能;另一方面,负责学校少先队鼓号队的指导老师在***训练青年号时,方法、手段不当,导致青年号鼓号队演奏水平较低,队员***纪律涣散等问题。提高各中小学校少先队青年号鼓号队演奏水平,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十分必要。根据多年的少先队鼓号队训练体会,提出了提高少先队青年号鼓号队演奏水平的看法与认识。青年号吹奏时用立姿,身躯端正而不紧张,右手握号身三分之一处,号体平正,号圈向下。右手伸直持站立;喇叭口向腰部对准髋音,号嘴向外;号身与身体正前方成45度角。
初学青年号时应***行徒手练习:端正站立,两手叉腰。按吹奏口形将气缓慢匀速吹出,成一丝气流。
扎木聂多分为四种规格,其尺寸和用途分别为:低音扎木聂,琴身全长126厘米,共鸣箱长48厘米,面宽20厘米。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仅用于正式演出场合;大扎木聂,琴身全长111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6厘米。用于平时一般演奏;中扎木聂,琴身全长103厘米,共鸣箱长27厘米,面宽14厘米。
也用于平时一般演奏;小扎木聂,琴身全长81厘米,共鸣箱长23厘米,面宽13厘米。演奏范围扎木聂演奏范围广泛,除用于合奏或为民间歌舞伴奏外,牧民还经常用来弹唱自娱,有些地方还用于仪式活动。专为儿童演奏使用。以前的扎木聂,多由藏区工匠制作。本世纪60年代以后,内地的许多民族乐器厂家也开始制造扎木聂,共鸣箱多采用蟒皮蒙面,琴背不刻竖向凸条花纹或粘以木条,演奏时琴身容易滑动。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扎木聂两件,其中一件通体桑木制成,全长108厘米。”藏族的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鲁”、“谢”两类:“鲁”是单独的歌唱,曲调优美,词句动人。共鸣箱呈半葫芦形,长30厘米,上半部蒙薄木板,中间开有弯月形出音孔,孔长11厘米,下半部蒙以羊皮,面宽18厘米。琴头后弯呈圆弧形。弦槽两侧各置三轴,弦轴花梨木制,呈圆锥体,轴顶为圆球状。琴颈细长,上粘花梨木指板,不设品位,中间的空槽与共鸣箱贯通。竹制桥空形琴马。
尾柱较短,上设铜制缚弦,张六条丝弦。其二是以声学物理归纳手段作为分类依据的现代分类法,也称逻辑分类法。此琴来自藏族民间,已被载入大型画册《中国乐器图鉴》中。另一件扎木聂又称藏族五弦琴,琴身用一整块核桃木制作,全长64厘米。 共鸣箱呈扁圆形,是在整木下部挖凿出腹腔,正面蒙以山羊皮,皮面四周由两圈铜泡钉固定,琴箱长18.5厘米、面径17厘米、厚4.2厘米。琴头上部雕刻羚羊头为饰, 线条粗犷 、造型逼真,琴头下部开长方形通底弦槽,两侧设有五个弦轴(左二右三)。
弦轴用红木旋制而成,为提琴弦钮式,轴长8厘米、柄宽2.6厘米。琴杆短而宽,前平后圆,杆长32厘米、上宽3.6厘米、下宽4.6厘米、杆厚3.4厘米,正面粘以红木指板,板厚仅0.3厘米,不设品位。
琴马老竹制,呈四空桥式。张五条丝弦。发音清脆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