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商业模式分析
商业模式分析:
使用费:保守估算,共享陪护床柜每天15元,使用率80%以上,不出一年即可盈利回本
广告收入:共享设备上面的广告和App上的广告能带来一部分收入。
大数据带动周边服务与产品:单纯的靠陪护床柜的使用费是不能现实的,还得打造大健康平台数据,利用比较明确的流量带动周边产品与服务的发展,实现多维度,生态化盈利
APP软件可以直接与用户的视觉接触,通过使用陪护床软件的年龄和职业,分析其消费情况进行,广告人群十分精准。
在需求端方面,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不会很高。目前,市面上已有十多家共享雨伞企业。从投放城市来看,也都是精心挑选过的雨水偏多的一二线城市。但是,以南京为例,雨季的时间比较集中,这段时间,市民都有随身带伞的习惯。从需求性上来看,共享雨伞可能还不如前期被资本追捧的共享充电宝。
其次就是押金问题。现代快报记者随机采访的市民中就有人表示:“29元并不多,但是共享单车企业跑路、押金取不出来的事件还是让我对这类新生事物心生芥蒂。”不能击中用户痛点的共享概念很难像共享单车那样迅速风靡,更难以获得资本的青睐。根据公开资料,目前获得融资额多的品牌也仅有1200万元融资,更多的共享雨伞企业还在烧创始人的自有资金。
毋庸置疑,共享雨伞的商业前景目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地域化的差异,用户出行习惯的差异,都会影响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变现。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雨伞的盈利压力更大。尽管资本不断涌入,但改变不了共享雨伞盈利难的现状。
归根结底,靠天吃饭的本质,注定了盈利是共享雨伞这一商业模式的短板。虽说雨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过低的使用频率,让共享雨伞这个行业的前景变得黯淡。眼下,高调回归的共享雨伞开始在各地进行疯狂投放,只是,这种激进的模式能否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逐利是资本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