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电容器外壳之间的距离
高压电容器外壳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10cm;低压电容器外壳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50mm。高压电容器室内,上下层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0.2m;下层电容器底部与地面的距离应不小于0.3m。电容器是依靠他的充放电功能来工作的,电源开关未合上时,电容器两片金属板和其他普通金属板一样,是不带电的。每台电容器与母线相连的接线应采用单独的软线,不要采用硬母线连接的方式,以免安装或运行过程中对瓷套管产生应力造成漏油或损坏。安装时,电气回路和接地部分的接触面要良好。因为电容器回路中的任何不良接触,均可能产生高频振荡电弧,造成电容器的工作电场强度和发热损坏。
低压电容器的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
低压电容器的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50~60年代,我国采用油浸式电容器纸做为介质,电容器元件为扁平元,液体介质采用矿物油,电容器体积大、有功损耗高。第二阶段:70年代,我国采用金属氧化膜替代电容器纸的应用,液体介质也大部分采用矿物油和树脂,电容器元件为圆形结构,有自愈能力,体积为代电容器的40%,有功损耗也有显著降低。并联电容器并联在系统的母线上,类似于系统母线上的一个容性负荷,它吸收系统的容性无功功率,这就相当于并联电容器向系统发出***无功。第三阶段:80年代,元件采用8um左右金属氧化膜,内充金属天然油或树脂,体积更加小,有功损耗降低为0.3W/KVar,使用寿命在2-6年。第四阶段:电容器逐渐向小型化、无油化和环保化发展,采用5~6um的金属氧化膜,内充SF6或N2气体。具有防火阻燃体积小等优点,使用寿命长达10年。
电容器组的保护方式有哪些?
正确选择电容器组的保护方式,是确保电容器安全可靠运行的关键,但无论采用哪种保护方式,均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①保护装置应有足够的灵敏度,不论电容器组中单台电容器内部发生故障,还是部分元件损坏,保护装置都能可靠地动作。装置电容器组地点的环境温度不得超过40℃,24h内平均温度不得超过30℃,一年内平均温度不得超过20℃。②能够有选择地切除故障电容器,或在电容器组电源全部断开后,便于检查出已损坏的电容器。③在电容器停送电过程中及电力系统发生接地或其它故障时,保护装置不能有误动作。④保护装置应便于进行安装、调整、试验和运行维护。
判断电力补偿电容器的好坏?
判断电力补偿电容器的好坏?外部观察听诊法:1、 如发现电容器外壳变形,膨胀鼓肚现象,则说明电容器内部的绝缘介质或电极必有损坏,应立即退出运行报废并更换新品。2、如发现电容器高压瓷瓶闪烙炸裂或已出现喷油、溢出内部绝缘介质等现象,也应立即判断为电容器损毁,要妥善处理和回收上缴损毁品,更换新品。在运行或运输过程中如发现电容器外壳漏油,可以用锡铅焊料钎焊的方法修理。3、电容器在正常运行时,不应有任何响声。如听到有异常“噼”、“啪”放电声或“嗡嗡”的沉闷响声,说明电容器内部必有故障,应立即停运做进一步检查处理或更换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