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结晶潜热 结晶潜热约占液态金属热含量的85%~90%,但是,它对不同类型合
图1?20 纯金属流动性
(金属型中浇注,试样断面积110mm
2)金的流动性影响是不同的。纯金属和共晶成分的合
金在固定温度下凝固,在一般的浇注条件下,结晶
潜热的作用能够发挥,是估计流动性的一个重要因
素。凝固过程中释放的潜热越多,则凝固进行得越
缓慢,流动性就越好。将具有相同过热度的纯金属
浇入冷的金属型试样中,其流动性与结晶潜热相对
应:Pb的流动性很差,Al的流动性好,Zn、Sb、
Cd、Sn依次居于中间,如图1?20所示。
结晶潜热得以发挥。β相的潜热为141×104J/kg,比α相约大3倍。
总之,结晶潜热相对合金的结晶特性而言,是一个
次要的因素,结晶特性对流动性的作用是主导的。
(3)金属的热物理性能 (比热容、密度和热导率)
比热容和密度较大的合金,因其本身含有较多的热量,
在相同的过热度下,保持液态的时间长,流动性好。热
导率小的合金,热量散失慢,保持流动的时间长,故流
动性好。
(4)黏度 液态金属的黏度与其成分、温度、夹杂
的含量和状态等有关。黏度对充型过程前期 (紊流)
流动性影响不明显,在充型的至后很短的时间内 (层
),对流动性才表现出较大的影响。
如果因铸件断面温度场较平坦 [图1?34(a)],或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 [图1?34
(b)],铸件凝固的某一段时间内,其凝固区域在某时刻贯穿整个铸件断面时,则在凝固区
域里既有已结晶的晶体也有未凝固的液体,这种情况为 “体积凝固方式”,或称 “糊状凝固
方式”。
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较窄 [图1?35(a)],或者铸件断面的温度梯度较大 [图1?35
图1?35 “中间凝固方式”示意图
(b)],铸件断面上的凝固区域宽度介于前
二者之间时,则属于 “中间凝固方式”。
凝固区域的宽度可以根据凝固动态曲
线上的 “液相边界”与 “固相边界”之间
的纵向距离直接判断。因此,这个距离的
大小是划分凝固方式的一个准则。如果两
条曲线重合在一起———恒温下结晶的金属,
或者其间距很小,则趋向于逐层凝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