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思想在汉服衣裳之上刺绣出的千古惊叹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向汉服制作之中增添新的元素,而儒家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审美观,在不同的时代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汉服体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和时代特征,虽然汉服有许许多多不同的款式,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它一直是在往轻便而美观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汉服,其实是经过现代服装元素改进之后所创造出来的产品。
那些真正的存在于中国古代的汉服,也只能通过考古学家挖掘出来才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传统汉服的儒化唯美,即使是在镌刻在并不形象的墙壁书画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汉服的那种无以比拟的美感,这就是汉服的魅力所在。
重庆古装汉服你知多少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华服,汉装)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古装汉服起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很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古装汉服中的“襦裙”制具体是什么样的?
“襦裙”制,既上襦加下裙,它的本质其实也是一种上衣下裳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
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较主要的形式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襦裙继承了汉朝的旧制,主要还是上襦下裙。上襦多用对襟(类似现代的开衫),领子和袖子喜好添施彩绣,袖口或窄或宽;腰间用一围裳称其为“抱腰”,外束丝带;隋唐五代时,上衣为短襦,半臂与披肩(属于配饰)构成当时襦裙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时上襦的领口变化多样,其中袒胸大袖衫一度流行,展示了盛唐思想解放的精神风貌。宋代,女性罩衫流行“褙子”,下裙时兴“千褶”、“百叠”,腰间系以绸带。元代,襦裙基本上沿袭宋代遗制,明代流行袄裙(襦裙的演变),在明墓均有出土;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内加穿膝裤(套裤)。各代各款式的襦裙因没有太多礼仪的规定,因此常作为一般的常服,普及面很广。